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

白刺史居易,浚湖作石函,溉上塘田五千顷。宋守苏轼,东坡耨葑草 , 造览闸诸渠,引湖水贯城为运河。近世法 , 近湖之民暨城中势家,据显侵,六桥迤西无复湖水矣。

如有侵占者,尽行开浚。民之无所于业也,则取废寺之田,与之相。不愿易者,酬之以值。如或恃势而自傲,悉听察院缉拿,从重究治。

湖东余土,附益苏堤,高二丈,广五丈有奇。湖之西,则薄西山为新堤。亦为六桥(俗称里六桥),以通诸山水。两堤之上,植万柳为障蔽。西湖全景,式复其故。

(选自明代杨孟瑛《浚复西湖录》)

【注释】①浚(jùn):深挖河道,使水疏通。②耨葑(nòufèng)草:除去葑草。葑,菰(茭白)根。

杨公堤,里桥西岸者是也。知府杨孟瑛筑此堤,增建里湖六桥。

自北而南,第一桥,近净空院,玉泉之水出焉,题曰环璧,自此而西 , 可通耿家埠。第二桥,金沙滩之水出焉,题曰流金。自此而西,可遇曲院路,游灵竺者之所从停桡也。第三桥,近龙潭,深黝莫测,有时祥光浮水,盖神物之窟宅也,题曰卧龙。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桥,绕丁家山而东,沿堤屈曲,苍翠掩映,题曰隐秀。从此而西,可通花家山,又名花家园。第五桥,西挹高峰,就有三贤祠在焉,《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喻好贤也,题曰景行。从此而西,可通麦岭路。第六桥,从定香桥而入,近发祥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长矣。《诗》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题曰浚源。

(选自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注释】①桡(ráo):船桨。②挹(yì):这里意为对着。③三贤:指白居易、苏轼和林逋。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人往往用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表达对贤人的敬仰之情。

杨堤

[清]许承祖

扶阑上下影空摇,一片春波里六桥。

几日东风试新柳,夕阳回首客魂销。

(1)、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

①近世法)A.开放        B.放松,松懈        C.延缓

据显侵()A.深处        B.隐藏,深藏        C.秘密地,偷偷地

③与之相)A.交换        B.容易,简易        C.轻视,怠慢

④自此而西)A.西边        B.同“栖”栖息        C.西行,向西

(2)、阅读材料甲,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白居易”“苏轼”对西湖的贡献。
(3)、结合材料甲、乙,谈谈你对杨孟瑛的评价。
(4)、材料乙中里六桥的命名很有特色。结合上下文分析“环璧”“景行”命名的妙处。
(5)、阅读材料丙中《杨堤》一诗,结合诗的内容,探究“客魂销”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到,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 《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