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新乡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文本一】
胸怀天下放眼量
①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外出挑粮,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时,他问身边的红军战士:“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②身处井冈山、黄洋界,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不仅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坚定信念和宏阔格局,更体现了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要想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就要能超越历史和环境的局限,能站到别人站不到的高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处,要有能穿云破雾的远大眼光。
③拥有远大眼光,才能在低谷时看到高潮的到来,在悲观时看到胜利的希望。井冈山时期,革命正处于低谷,曾有人悲观失望,“红旗能打多久”成为疑问。毛泽东同志则自信地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他精准地预测“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并以豪迈而激昂的精神向未来展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从此在共产党人心中扎下根来。
④拥有远大眼光,才能在繁华中看到隐患,在奔腾中看到暗流。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这篇讲述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迅速失败的文章,经毛泽东同志推荐,全党认真学习。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并再次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⑤拥有远大眼光,才能有超前意识,见人之未见,做人之未做,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1949年8月,在接见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等人时,毛泽东同志说:“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来的。”并用坚定的语气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1955年3月,在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挥毫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正因为有了这样非凡的战略眼光,我们布局早、下手快、决心大、投入足,逐步建设起强大的国防。
⑥胸怀天下放眼量。学会“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就能避免“当局者迷”,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学会“站在高高的地方去看”,就能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大胸怀乃有大气象,大时代呼唤大气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时代青年的眼光问题,不再是一件仅仅和个人素养有关的事情,更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蕴含的,是青年志存高远的定位和抱负。
【文本二】
坚持胸怀天下
①“胸怀天下”体现在人们崇高的理想中。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题,完成了德语考试的毕业论文。在论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些话语也成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写给未来自己的寄语,表明了他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志向。即使后来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马克思仍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成就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
②“胸怀天下”体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既是一个空间意义上对全部世界、整个大地的描述与想象,又具有政治学、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原则,即“天下”的代表者是人民,“天下”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们刻画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描绘了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日用而不觉的经典名句。对中国人来讲,“胸怀天下”是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