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西南宁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段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通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3)、请按括号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4)、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照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秋的文章

刘成章

①秋风起了的时候。焕(yù)热的酷暑隐退,黄土高原的广阔天空清清爽爽。碧蓝的天上,七八片白云悠悠,就像刚刚悬挂出的一些婚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但天空也不能太清寂了,于是便有什么东西在远天闪现,先是缥缥缈缈,不可捉摸;接着有了影子,有了起伏,有了节奏,一声一声地明朗起来滑晰起来——那是大雁的歌, 大雁高唱着要到南方去了。

②呵,高高的天空,大雁飞过,“一” 字“人”字飞过。“一” 是汉字,“人” 也是汉字,那是仓颉创造的字,那是我们辈辈先人用过的字,那是我们字典里总是印着的字,那是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认会写的字。“一” 和“人”,那两个饱含沧桑的字,擦着蓝天,唱着高亢明快的歌,在轻纱似的白云里飞过。

③字形忽然变幻起来,那是书圣王義之在运笔,底气浮漾,力道道劲。笔锋上是大雁的翅羽换着风声,墨迹渗着大自然的风韵。

④王義之的笔下,是蓝天,是白云,是生命如歌似梦的演绎。

⑤大雁重新编队了,王義之放下笔墨,蓝天上的书法引我遐想。“一”是什么?“一”是地平线,“一”是大地,“一”是一切物事的初始,有“一”才会有五洲万象。“人”呢,有灵魂,有意志,你看他,总是张腿站立,目光炯炯,神情专注,世世代代为了生存为了幸福迎接挑战……

⑥面对这一切,闭着眼睛跌默想,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写在地上的,但地上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了,还有怀素的,颜真卿的,黄庭坚的,于右任的……但书法上的字掉下来到处游移、它们混在一起,叠压在一起,千笔万画有如密林里树枝的交错,乱人眼目,无从赏鉴。

⑦咳,是乱了。

⑧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忙果欲落,闲枝想舞,玉米棒子没有牙刷也想刷刷它着实可观的牙,显摆显摆,一只红狐跳了两跳,枯黄的向日葵回忆着青春。有人在石头边给收割机加油,婆嫉爬上断墙不知在摘啥。还有些牵牛花刚刚钻出土来,它们误以为现在还是春天, 兴高采烈地努力生长,准备开上几个月的鲜艳花朵……芝麻地里蝴蝶喝露水,露水珠里有它的影子。好多庄稼都低垂着头颅,似乎在请罪。错矣!它们籽粒又多又饱满的低头姿态,是大丰收的表现……

⑨面貌乱了,色彩乱了,序列乱了。

⑩眼前的景象乱哄哄的,很有点光怪陆离!

⑪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立意高远,内容青翠;行文上,谷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梁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梁向日葵内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有条不紊,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

⑫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

⑬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儿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慌里慌张, 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的麻雀。 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地不肯 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言春天还在身边。高梁地最是引人注目,几万面红旗飘飘,秋日照射下,竟像火般蔓延,火焰都快把地皮把稿纸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壑口里,白得刺眼。 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片,谷地变得壑壑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这样的残缺那祥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为欣赏。

那边厢,男童似的,女童似的,二亩黄豆喊叫着它们也熟了,真的熟了,南瓜也帮腔说很熟很熟异常熟,豆豆们就更加自信了,有的喊着喊着就从豆英里蹦出来了,不懂什么叫作沉稳,这些碎怂娃娃们!下沟里有人急急螳河,水声哗里哗啦的;羊在两块石头前吃草;山畔上的好枣子打下一摊,美死了甜死了那山畔上的一切。林带的背后老一声,少一声,蛐蛐五声牛两声,众声喧器纷杂……

⑮这是秋的文章吗?

⑯当然是,是黄土高原上的秋的文章。

⑰短短几天,成熟了的压稼地不再规整,而是色彩驳杂,结构松散,缺三少四,参差不齐。犬牙交错,横七竖八,乱得一塌翔涂。这情状就像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批评的那样:“黄钟与瓦釜并陈,春称与秋枯并出。杂乱无章,刺眯人目者,非文也。”

⑱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变化的季节,流转的季节,眼花缭乱的季节,秋的文章愈乱愈好!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成亩成亩地往下割刈,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

⑲秋的文章可上典籍。

⑳秋的文章总能让人喜欢,总能让人激动得落泪。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材料二:

①红色经典为何能让年轻观众动情走心?首先,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密不可分。就像“国潮”流行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红色文化再掀热潮。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90后”“00后”成为红色文化的“新粉”。此外,年轻人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娱乐,更看重艺术熏陶、精神满足和审美提升。用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②其次,以匠心打磨经典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3年演出400场,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经过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通过缜密的管理运营和舞台监督制度,确保“百场如一”的高品质演出,发挥了现象级剧目的文化引领作用。

③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内核进行再创作的艺术作品好戏连台,既叫好又叫座,也成就了新的文艺经典。不只演出、影视创作热衷“红”中取材,红色景点也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圣地”。这说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只要坚守崇高的艺术理想,然后本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对观众负责的敬业精神去诠释“经典”,就能找到令观众动情走心的密码。

材料三:

材料四:

①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必须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育人先育心,今天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获取信息的方式、思考学习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演课本剧,能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更好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担任讲解员,可以推动学生们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重走红色足迹,有助于让青少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情感培育,就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②“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更好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必能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醉人家乡茶

朱小平

①家乡人生性热情好客,来者皆是客。进屋落座先请喝茶。小时候常喝的茶,是渔村人俗称的“粗茶”。几片枯梨树叶扔进煮饭用的大铁锅,舀几瓢清澈的湖水,煮至沸腾,灌入包壶冷却后,倒在碗内,端起咕噜咕噜大口喝,止渴生津。

②那梨树叶的味道,没有茶叶的苦涩与回甘,却有茶的色和香。熬煮后的梨树叶,依旧如干枯时大小,只是不再漂浮水面。它渐渐变得温软,反而不易糜碎,然后慢慢沉潜水底。所以,当包壶内嘴流出或流不出梨树叶时,就表示茶水快见底了。奶奶便又开始洗锅生火烧茶了。

③那盛茶水的包壶,长得很像瓦缸酒坛,外表光滑内壁粗糙,两头小腰间圆鼓,搭碗遮灰的壶口外沿,多长了两个提耳和一只斜溜长嘴。我急着去捕知了玩耍,听见爷爷在“双抢”稻田里喊我送茶,抱起半包壶热茶就冲出灶门,想着尽快完成任务。没走几步,肚子烫得火燎火烧,我放下包壶,摇了半壶凉井水灌满,热量迅速散去。自以为闷了一葫芦的智谋,可以流露出来了,哪知倒入爷爷白瓷碗的茶,成了淡墨水。他也许是太信任我了,也许是流失了太多汗水太干渴了,来不及细察茶碗,仰头一口,瞬间吐出满嘴地下井水的铁腥味:“小丫头,待人的茶酒,都掺不得假,就像田土里不浇灌真实的汗水,长不出好庄稼。”

④这之后,我不去捕知了玩了,开始学着帮奶奶添柴观火、听水响烧茶。奶奶告诉我:开水不响,响水未开。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奶奶一年四季的茶水烧不停,我哪能有空闲去想“求成”?再说这成功之路,有时也靠碰运气,在你迷失的路途,看能否碰到,愿意指引你回归正道的贵人。

⑤过路问路的陌生人,羞涩着不肯进屋,奶奶都要拉到台阶递上一碗茶。多年以后,我读苏东坡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猜想他当年喝醉酒后,路长日高人渴漫思茶,在徐州那户“野人家”喝到的茶,是否就是喝的类似我家乡的梨树叶茶?这种茶制作简易,又不费钱费力,旧时普通百姓人家常喝。早先的渔村,家家户户都会煮。

⑥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地方特色茶——芝麻豆子姜盐茶。炒熟的白芝麻黄豆子、腌过盐的干老姜、绿茶叶,合一起,冲入新出锅的沸水,泡在收口碗中片刻,一口气吹拂掉袅袅升腾的热气,碗面清晰呈现一幅圆满的茶水彩画:黄的光明、白的纯洁、绿的活力。我每回喝姜盐茶,定要用一个比碗的容量还大的搪瓷缸,喝掉姜的辣盐的咸,最后还要将把缸倒扣在嘴鼻上,缸底那丁点芝麻豆子香气也跑不掉。

⑦节日里或遇上有重要客人来时,家乡人则煮蛋茶招待。平时家里母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凑在一起等待贵客。蛋茶有讲究,比如煮荷包蛋茶,蛋数只能为单,一个显得主家小气,二个忌讳双数,三个正好饱,五个会吃得太撑。

⑧我问过奶奶:“为什么一定要是单数?”

⑨她讲荷包蛋茶,是老中医开的补品处方。处方在我们当地又称“单方”。“独一无二”,既体现了主家对客人的重视,同时还让客人感受到自己的珍贵和主家的大方慷慨,独一举而三得。一碗荷包蛋茶,包含着身体与精神的两层营养。

⑩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甜酒冲蛋茶。甜酒的糖味,加上丝滑的蛋花,再配上红枣枸杞的鲜色诱惑,简直叫我管不住嘴。奶奶忘了提醒我不要贪婪,竟把她的那一碗也省给我喝了。结果我真的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晕脑胀,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跌跌撞撞偏离了家乡。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14日,有删改)

阅读《饺子,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回答问题

饺子,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

娄琪

①我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回家,母亲会开心地说:“你们都回来了,今天包饺子吃。”父亲就会开玩笑似的说:“闺女难得回来一趟,家里啥菜没有,还包饺子呢,”而我总是一个劲地点头:“行,包饺子,我最喜欢吃饺子了。”于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其乐融融。

②其实,我喜欢的不仅仅是吃饺子,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融洽氛围和饺子里母亲对我们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③小时候的农村,物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主食以馒头、面条为主,菜多是自家地里种的萝卜、白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时间长了,我就吃腻了,为了改善生活,母亲总是利用有限的食材,变着花样做饭给我们吃,蒸菜、花卷馍、摊煎饼、包饺子、炸菜角、煎包……其中,饺子是我百吃不厌的一道美食,因此我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擀皮和包饺子。五六岁时,母亲擀皮,父亲包,我在旁边看,有时我会调皮,忍不住伸出手摸摸饺子皮,摸摸饺子,母亲就会掐一团面对我说:“拿着玩吧。”再大一些,就换成了我擀皮,父母包。开始的时候我擀得并不好,饺子皮不是薄了就是厚了,形状也不好看,但父母总是鼓励我:“不错不错,好着呢。”在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中我的积极性更高了,逐渐也学会了包饺子。

④每次包饺子的时光都是温馨快乐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分工有合作,说说笑笑间,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就包好了,摆放在一起,很是好看。全家人包饺子的情景亦如一幅美丽的画面,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永不褪色。尽管饺子只是普通的韭菜鸡蛋馅、白菜猪肉馅,但吃在肚里,我唇齿留香。

⑤每年的除夕夜包饺子,母亲总会翻出新花样,小小的饺子也会包出不同的形状,月牙饺、元宝饺、钱包饺、小锁饺……每一种看起来都那么可爱有趣,为喜庆的新年之夜增添了趣味。有时,母亲还会把有着“招财进宝”寓意的硬币包进饺子里,并对我们说谁吃到了来年就更有福气,财源滚滚,因此,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后,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当时的心情就如现在“拆盲盒”般的快乐,兄妹四个无论谁吃到了都会兴奋地喊:“我吃到了!”接着又有人吃到,又是一阵欢呼,笑声在屋中回荡。母亲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一脸幸福的模样。望着母亲,我不免惊叹,母亲的双手多么灵巧,如变魔法一样,化简单为神奇,让当时并不富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每想起这温馨的时光,我都会觉得很幸福。

⑥后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父母手里有存款,在县城买了房子,家里伙食也得到改善,鸡鸭鱼肉成了家常便饭。谈起过往的生活,他们总是不由感叹:“感谢中国共产党让咱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日子真是幸福舒坦。”

⑦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母亲包饺子的老传统没有变,每次我们在家,她仍然不怕费事,包饺子给我们吃,而我们每次吃母亲包的饺子,依然觉得很好吃,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爱。

⑧饺子,是亲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