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2024年校联考中考语文适应性考试(一)

班级开展“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加。
(1)、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
A、小雨注意到多音字的读音,他这样读:俱往矣,数(shǔ)风流人物,还看今朝(zhāo)。 B、小雨希望读出月色的似真似幻,赏月的悠闲愉悦,他这样处理节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小雨想读出古仁人的博大胸襟,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连):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小雨想读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坚定的鼓励,他这样处理重音:母亲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小雯写了个“寿”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横线上。

A.惊拍岸 B.剑为犁 C.躇满志 D.运帷幄

(3)、小雨看到襄阳古隆中的一副楹联,觉得联末“梁父吟”和“隆中对”值得回味。请你将它们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大猷是经,谋国早读

下联:淡泊明志,慕公好为

(4)、小雯在报刊上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报刊消息标题:《持续升温的“春日经济”复发市场新活力》

②某报刊文章写道:观众用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由衷地为运动员加油。

③某报刊消息报道:川流不息的长江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丽画卷。

(5)、近段时间,你可能在写或想写毕业留言吧。三年来,总有一位老师在你伤心时给你安慰,失落时给你鼓励,困难时给你帮助……请你仿照示例,任选一位老师(不能出现老师姓名),根据他所教学科的特点,写一条赠言表达感恩之情。(50字左右)

示例:生物老师:您精研教材,潜心教学。像线粒体为我们传送动力,像叶绿体给我们输送营养,像细胞膜呵护我们成长。谢谢您,亲爱的老师!

(6)、临近毕业了,小雯以“相聚与惜别”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你将相应的句子填到横线上。

,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⑧山回路转不见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举一反三
致敬国之栋梁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卓宝熙

他被誉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也是我国地质工程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曾负责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多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他曾经说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他就是卓宝熙。

“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到处可以跑”

1954年,卓宝熙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勘探队。他本来可以选择留在机关做研究,但他更喜欢在野外搞工程地质。

卓宝熙: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可以到处跑,我也比较喜欢野外这种生活。过去没有人专门搞工程地质,我们就向老同志学习。

1954年10月,卓宝熙与同事们一起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在那里有一条名叫“汤林线”的铁路需要加固与延长,卓宝熙他们就负责这条线路的定测工作。

卓宝熙出生于福建,东北的严寒成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被分在水文组后,卓宝熙每天都要戴着皮帽、穿着厚皮衣,沿着分水线测量。

尽管勘测环境十分恶劣,卓宝熙却从未后悔选择勘探。当卓宝熙把数据交给铁路建设部门后,直到1966年,这条铁路才全线完工。如今,这条铁路依然在为地方运输提供着服务。

勇闯修路禁区“每走一步路都很艰难”

1956年2月,国家批准了铁道部“派苏联专家携带设备援华的申请”,卓宝熙被重新分配到铁道部航空勘察事务所目测组,跟随苏联航空地质专家高鲁宾柯学习航空地质。

从勘测到航空地质,面对专业知识的跨越,卓宝熙只能加速学习。1957年初,卓宝熙和高鲁宾柯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对成昆铁路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金沙江方案是否可行。

在修成昆线之前,很多人称这里为修路禁区。从三堆子到拉鲊是成昆铁路工程地质最复杂的地段之一,这一段紧沿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而且岩石属于变质岩,风化严重。其间有一段路尤为险峻,山坡很不稳定且极陡,在上面走一步都很艰难。因此,这里也被人称为“一步苦”。

经过艰苦的调查,卓宝熙他们认为金沙江地质虽然复杂,但方案还是可行的。它的优点是线路工程量小,造价低。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如今,成昆铁路扩能工程不仅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贸易口岸的重要通道。

修建青藏铁路遇棘手难题,他提出的方案起到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条进藏铁路。为此,卓宝熙曾五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全线进行航空摄影,开展航测制图和遥感地质调查。1975年5月,包括卓宝熙在内的上千人踏上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海拔高达四千三百米。卓宝熙光是陷车就遇上50多次,最严重的一次,他们的车陷在离队部二十多公里远的沼泽。22个人在大雪和沼泽中走了整整一夜,等快走到队部时,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否还活着。

卓宝熙:走了一晚上,还下着大雪,浑身都湿透了。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当场就晕倒了。后来经过人工抢救,总算救回来了。

卓宝熙和他的团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攻克了四个月,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一年后,卓宝熙二次进藏。这一次,他的任务是要解决青藏高原冻土的问题,而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西藏是中国最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指的是土体温度低于0摄氏度且含有冰的特殊岩土体。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火车经过时路基就会塌陷造成翻车。

经过近半年的实地勘测,卓宝熙等人提出冻土分区方案,将冻土区分为三个大区和十个小区,让铁路修建避开冻土严重区域。冻土分区的方案在之后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因为年事已高,没能亲自坐火车去一趟拉萨是卓老最大的遗憾,但是能让中国铁路穿梭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卓宝熙开始从事遥感地质工作的时候,全国很少人做这份工作。而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了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

随着遥感地质队伍不断扩大,卓宝熙也不遗余力地培养着新的工程师。如果说这个事业是一棵大树,卓宝熙就是这棵树的树根,如今这棵大树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10月6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