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名师面对面】浙江新中考语文阅读本第三类其他文体寓言考点特训

阅读

穿裙子的少年

陈塘关

①闷热的夏天,一群叛逆的少年决定远离家乡,去一个他们父母不曾去过的地方。他们穿过草原,穿过树林,穿过许多鲜花盛开的地方,一直往东走去。在一个果园的尽头,他们看见了一片陌生的村庄。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地方。

②“走。”带头的少年挥动着手臂说,“就让我们穿越这片果园,就让他们再也找不到我们。”

③“走!”其他少年应和道。

④他们一起向前进发。在进入果园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他正在收摘桃子。见到这群少年,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⑤少年们也在好奇地打量着他。

⑥“看,”第二个少年说,“他穿着裙子。”

⑦其他的少年都笑了。

⑧“别笑。”带头的少年说,“也许人们在收摘水果的时候,需要穿着裙子。”

⑨其他的少年就都不笑了。他们继续往村庄走去。在穿过果园的时候,他们又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

⑩“看,他没有在劳动,可是也穿着裙子。”第三个少年说。

⑪其他的少年又笑开了。

⑫而这个迎面走来的穿着裙子的男人,面对这些少年的嘲笑,眼睛里充满了不理解。他匆匆地避开了他们,就像是在躲避一种莫名的恶意似的。

⑬少年们笑得更欢了。

⑭他们继续往村庄走去。在即将到达村庄的时候,他们又遇见了一群穿着裙子的男人。他们好奇地相互打量着,彼此都没有说话,也没有人再发出笑声。等他们擦身而过的时候,第四个少年忍不住问道:“他们都是要去果园收摘水果吗?”

⑮其他的少年摇着头。

⑯他们进了村庄。一路上,他们看到很多高高矮矮的男人,所有的男人都穿着裙子。他们困惑了: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村庄?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人们?他们觉得男人穿裙子的样子真难看。第五个少年捂着嘴,在一旁偷偷地笑了。

⑰突然,在他们的头上冒出一个尖锐的声音:“看哪,这儿有五个不穿裙子的少年!看哪,五个傻瓜,五个笨蛋,五个行为怪异的家伙!他们怎么会穿着这么难看的服装?太奇怪了!你们快看!”少年们抬起头,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幢房屋的三楼阳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喊叫声和嘲笑声瞬间引来了一群围观的人。少年们被团团围住了。人们对着他们指手画脚,脸上挂着同样的笑容。

⑱少年们又困惑了。

⑲“我们触犯了什么?”领头的少年想。

⑳“他们有什么好笑的呢?”第二个少年想。

㉑“真是一群比我们父母更难以捉摸的怪人!”其他的少年都在想。

㉒这时候,一个穿裙子的男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五条不同的裙子,并打算把它们分发给五个少年。

㉓“换上它。”他对少年说。“换上它。”人群中很多人也这样说。

㉔叛逆的少年们没有接过裙子。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愤怒的光,都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他们决定和这些穿裙子的男人僵持到底,但是很快,少年们发现这行不通,因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不断地有对此事失去兴致的人离开了人群,但更多新来的人马上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缺。他们就像围观笼中兽一样,围观五个一脸不解且不屈的少年。领头的少年觉得再这样下去,他们将无法逃离人群,逃离这个奇怪的村庄。他决定带头妥协,为自己和伙伴们赢得离开的机会。一开始,其他四个固执的少年并不听劝,但面对人群强大的力量,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㉕他们从穿裙子的男人手上接过裙子。

㉖他们开始在所有穿裙子的男人面前换上裙子。

㉗就在他们换上裙子的一刹那,少年们发现人群奇迹般地消散了,村庄又恢复了平静。五个少年终于摆脱了来自这个陌生地方的嘲笑。

㉘他们穿着裙子走遍了整个村庄,他们穿着裙子融入了村庄的居民。尽管觉得穿着裙子有些别扭,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再看到穿裙子的男人时还笑得出来。他们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笑。在这个村庄逗留了几天后,他们有些想家了。

㉙“走!”带头的少年再次挥动着手臂说,“就让我们穿越这片果园,就让我们回到属于我们的家乡吧。”

㉚“走!”其他的少年应和道。就这样,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完全离开这个村庄之后,他们马上就脱掉了身上的裙子。因为他们觉得,就算赤裸着身子回家都要比穿着裙子回去体面得多。

(1)、【寓言·内容】

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② ③ ④

(2)、【寓言·语言】

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请你赏析画线句。

(3)、【寓言·构思】

文中多次出现“笑”,请你谈谈“笑”的作用。

(4)、【寓言·意义】

班级公众号“寓言”专栏拟推送本文,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推送主题词,并谈谈理由。

A.成长 B.尊重 C.接纳 D.寻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致网虫儿子的信 (赵芹)
亲爱的儿子: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真是吓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十六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了,你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以前对我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P4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太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候逼你吃饭,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把饭菜“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的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信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码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原来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黑屏”的脸面对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座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 ”的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的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扫描”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爱你的母亲
 ××××年×月×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朵云对酌

马德

有一年,大雪,到山上去追野兔子。

四野尽白。深可没膝的雪,覆了远山近水。四下里,好多野兔的足印,仿佛它们的挣扎和喘息还在,我们说,赶紧追!

追了半天,又冷又累又饿。我们四处找柴禾,树上的枯枝,沟洞里的树叶,崖缝间的鸟窝,田鼠洞里的豆荚,统统搜罗了来,扒开一片雪,然后,点起了火。雪,以及寒冷,纷纷从火堆四周撤退。而我们,在温暖里一边烤着火,一边烤着干粮,一边大声说笑,一边高声放歌。空旷的四野里,鸟都不敢飞过来,哪还有野兔子的踪影。

那一次,我们一个兔子没逮着。心底里,却捡拾回来无穷的快乐。

我有一个朋友,是位画家。

有一天,他邀我到郊外,干什么?看蚂蚁。他在一只肥硕的蚂蚁屁股上,轻点一丝朱红。整个上午,我们盯着这只红屁股的家伙,一会儿拖回一只空麦壳,一会儿在巴掌大的地方逡巡一阵子,一会儿对着一根高挑的草疑神疑鬼,一会儿优雅地为另一只蚂蚁让路,一会儿又急匆匆地去打上一架。

我们两个人,仿佛是被它牵着,一会儿驻足在这一处,一会儿又蹲踞在另一处,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凝神屏息。我们看它,它一定也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两个傻傻的家伙。

被盯梢终究是郁闷的。那天,它突然钻进窝里,半天没出来。我们的心,在等待中,竟好像也被困在了幽深的地底,半天,没上来。

赏玩一只蚂蚁,与被一只蚂蚁捉弄,都是一种欢喜。

草坪上,几个小孩在玩水。

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挽着裤管。后来,裤脚湿了,裤子湿了,上衣湿了。再后来,鼻翼上是水,耳垂上是水,发梢上是水,浑身上下,都是水。

这是初秋的下午,天已经凉了。水玩过,几个孩子又在玩“骑马打仗”的游戏。两两配对,骑在“马”上的孩子,与对方骑在“马”上的孩子,在“马”的跑动中,以脚角力,互相蹬踏。一两个回合,三五个趔趄,七八声嬉笑,个个便摔翻在地上。再起来,身上泥一片,水一片,伤一块,痛一块,然后闹一声,嚷一声,继续玩。

一个人,若没有从这样的童年走过来,一定不是从诗意中长大的。

大冬天,街上冷得难见一个人。

到水果摊前买水果。不见摊主,只见旁边一个女人,上身是红红的羽绒服,下身是过膝的皮裙,高筒的靴子,背对着我,一边哼唱着,一边和着旋律,正翩翩独舞呢。

这么冷的天,真好兴致。

大姐,这儿的摊主呢?我问。

她一转身,我便有些羞赧。看起来,人家好像比我岁数小。然而,更令我吃惊的是,她朝我走过来说,你买水果啊?我就是。

啊,你是摊主……我没有掩饰住自己的惊讶。嗯,我就是。然后,她熟练地为我称水果。这时候,我注意到她水果车上的标牌。天哪,她竟然出生在1961年。

一个人的年轻,其实,应该是心境里不灭的诗意,以及,内在生命不尽的激情吧。

与人对酌,喝着喝着,人走了。

开始还茶烟缭绕。后来,烟萎了,水凉了,气氛没了,心绪乱了。

此时,一朵白白的云飘过来,投在不知哪里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射落到杯子里。一刹那,杯里也有了大乾坤,一朵云,在杯中荡呢。

赶紧再续一杯开水,云在水里,水在云里,云水升腾在茶烟里。轻啜一口,然后,小心翼翼放下,喜对一朵云,相看两不厌。

与一朵云对酌,多美多好的意境啊。

阅读

父亲的肖像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②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印象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家人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是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如罩一般凶猛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⑦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沈姐的语文课堂。记得曾听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也还在,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三十二年了。

(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