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两则文言文节选,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 , 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选自刘基《尚节亭记》,有改动。)

【注释】:①虚:空。②婉婉:柔美。③柯:枝干。④易:改变。⑤苍苍:深青色。⑥临:面对。⑦夺:改变。⑧中立:人名,指会稽人黄中立。⑨诚:的确,确实。

(1)、下列各选项是分别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很远的地方能闻到莲花的香气                        竹子内部长节 B、自古以来世间之人非常喜欢牡丹                        君子喜欢竹子 C、莲花的柄中间空心而又外部笔直                        竹子内部空虚 D、莲花经清水洗涤后却不改变本色                        竹子四季常青
(2)、甲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请你从乙文中找一句类似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香远清                                        大有所(《孙权劝学》) B、而早以节立                                非无以成学(《诫子书》) C、爱                                                何陋有(《陋室铭》) D、柯不改                                        康肃笑遣之(《卖油翁》)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 , 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 , 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 , 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散   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原意。我决安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