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7《风景谈》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景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①____。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②____,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视角源自眼睛,③____。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个杰出画家,达·芬奇笔下人物的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最后的晚餐》里那些人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情绪,都是灵魂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诗句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下面是瑞典诗人马丁松的《风景》一诗,请自选角度,写一首小诗,体现“风景”这一主题。格式不必统一。

风 景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

背托一抹夕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开幕。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其目的是旨在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绿色的亲近,都无法被磨灭。不幸的是,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但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过往,作出正确的抉择。这一抉择便是告别杀鸡取卵、________发展方式,走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对自然过度索取和破坏的发展之后,________的人们对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这需要人类携手合作应对,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园艺博览,并非园艺的简单荟萃,而是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与意志,(    )。这种相处之道,大而化之,便是“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具体而言,便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所传递的,也正是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践行“绿色”之道的理念。当然,生态治理,对人类来说依然________。但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我们的家园必会越来越美丽,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起《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搏,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合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①____?杜诗邵注:“蚣,即今之鱼生、肉生。”脍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绘”,可知。杜甫《阅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 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 )。”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整活吃虾”。生螃蛋我术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 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于是餐餐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用括虾盛于大盘中,虾蹦得滥桌,客人食而掘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 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呛虾了,惜哉!

我以为醉蛋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醇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采党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序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②____。如果这样还觉得“略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米,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装的欲望,“内部发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