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侨批”又称“银信”,是旅居海外的侨胞寄送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产生于清末至新中国初期,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存量最多。2010年后,我国积极启动“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档案”的计划。侨批申遗带动了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对侨批征集、研究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侨批相关研究。侨批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呈现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特色素材。

(摘编自王春泉、隋鑫《浅谈侨批档案文献所蕴含的价值与传承》,光明网)

材料二: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摘编自王忠耀、吴春燕《“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关学者多次阐述侨批的价值、侨批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为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启迪。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向民间征集侨批原件、文物,并着手发掘和研究侨批的文化内涵和文献档案价值;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地开始进行侨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2020年后,广东福建两省的部分市、县、镇级侨批馆纷纷建成,开展了数字化修复工作、主题展览、研讨座谈会等活动,侨批研究工作更加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郑松辉《基于CNKI数据库的侨批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汕头大学学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以上三则摘编的材料分别来自网络、报纸和大学学报。 B、侨批批封上有收批地、收批人、批款、寄批人等信息。 C、产生于清末至新中国初期的侨批,蕴含独特意义和传承价值。 D、2000﹣2023年期间侨批研究文献发文数量累计不超过140篇。
(2)、下面的诗歌是泉州市第二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的获奖作品,请根据材料二,从海外华侨的经历和精神世界的角度补齐横线上的文字。。

竖排的毛笔字,暗红的印章、指印

将①,②,③

一个个从时间深处

析出的镜头,进行分类,装封

在纸上对接不可复制,浓淡不一的情感

(节选自林国鹏《侨批,存取乡愁的凭证》)

(3)、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探究侨批研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三个阶段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梦幻视觉“水立方”
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充满阳刚之气的独特外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与它并肩而立的国家游泳中心,则以一种柔美风格,与“鸟巢’’共同在北京城的北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与“鸟巢”一样,国家游泳中心也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水立方。
(一)阳光下晶莹的水滴
“水立方”设计精妙,晶莹通透,具有梦幻般的独特的视觉效果。它是—个177米乘177米,高31米的方型建筑。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的不同形有11种。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你会看到,那些气枕像海洋里的一个个水泡。
(二)奇妙自洁不沾尘土
“水立方”从材料到结构完全是一个创新的建筑,蕴涵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ETFE项目经理詹姆斯先生说:“它是一个双层ETFE芹,统,外面一层里面一层,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第一个,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种ETFE膜材料的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又能吸收更多的阳光,并且不女自燃。另外,它们还有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三)覆盖计划大量节水
拥有三个巨大游泳池的水立方,每小时蒸发掉的水就要超过一吨。有没有可能避免除这种浪费呢? “水立方”的建设者们在设计之初就有过周全的考虑。他们考虑在游泳池池不用的晚上用塑料布或其他材料将整个池水覆盖。覆盖计划包括了整个“水立方’’的比赛池、戏水大厅等,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
除此之外,“水立方”的另一个环保功能是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这是充分体现“水立方”科技、绿色设计理念的一个技术亮点。落到水立方房顶上的雨水会汇集到建筑物下面的一个中心储蓄池中,这些被收集永的雨水将被循环利用。
(选自《竞报》2006.12,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来信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④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⑤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⑥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⑦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⑧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⑨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⑩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⑪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阅读理解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儿,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  “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儿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拖鞋、小猫和安尼尔先生

    曼妮姑妈微笑着打开门,拉维和米娜立刻跑出来,把表姐梅里杜往屋里推。“等等,让我先把鞋脱掉”梅里杜喊道。她把她的鞋放在一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旁边。梅里杜没有时间考虑这是谁的拖鞋,因为拉维拉着她匆匆往后院跑。

    “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哦,别把那脏兮兮的动物带回家!”拉维说。

    “可是这个秘密迟早会被你们奶奶发现的。”梅里杜也很喜欢小动物,可是她妈奶不允许家里出现任何动物,因为她爸爸对动物的毛发过敏。

    “我们打算让拉莉去向奶奶求情,因为奶奶最喜欢拉莉。”拉维说道。

    “好主意。咦,拉莉呢?怎么不见她?”梅里杜说道。曼妮姑妈一共有三个女儿,拉莉是大姐,拉维是二姐,米娜是小妹。而梅里杜是拉莉的表妹,拉维和米娜的表姐。

    “在练琴呢。今天教他练琴的是妈妈新请来的老师,安尼尔先生。”米娜说道。

    三个女孩悄悄走到一个窗口。屋内,拉莉正在专心致志地拉琴,旁边,拉莉的新老师安尼尔先生正在仔细地聆听。安尼尔先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琴师,今天是他第一次来给拉莉上课。

    突然,厨房的窗口传出了曼妮姑妈的声音:“米娜,拉维,那个流浪汉又来了。快让他离开。今天没有剩饭。”

    女孩们转身望去。一个衣杉破旧、蓬头垢面的男人正坐在院子里的树下。后院的门敞开着,刚才地们三个沉醉于琴声当中,都没有注意到他进来,“这个流浪汉每天都来我们家要吃的,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拉维向梅里杜解释道。

    米娜走过去,说道:“先生,刚才我妈妈说的话我想你已经听到了,你还是走吧。

    时间将近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

    “小姑娘,太阳太大了,你就让我在树下躲一会儿吧,外面的路已经被晒得发烫,我的脚都被烫伤了。你瞧。”说完,流浪汉抬起了他的脚。他的脚底已经被烫得通红通红的,连皮都破了。

    要是他有一双鞋就好了。梅里杜想。可是,她不知道姑妈家是否有多余的鞋。就算有,适合他穿吗?她小声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米娜和拉维。米娜和拉维都摇了摇头。

梅里杜看着流浪汉那双黑乎乎的大脚,突然想起了什么,她拉起拉维和米娜的手来到了前门。刚才她进门时看到的那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还摆在那里。

    “这是谁的鞋?是姑父的吗?”梅里杜指着那双拖鞋问道。

    “不是。我们从来没见过这双鞋。”米娜答道。

    “可能是妈妈打算扔掉的旧鞋,不知什么原因暂时放在了这里。”拉维说道。

    “我们就把这双鞋送给那个可怜的流浪汉吧。应该适合他穿。”梅里杜说道。

    米娜和拉维没有反对。梅里杜拿着鞋回到树下。“你愿意接受这双鞋吗?”梅里杜对流浪汉说道。

    “当然!”流浪汉高兴地说道。他接过鞋,马上把脚伸了进去・不大不小,刚合适。“太好了,我再也不怕发烫的马路了,谢谢你们,善良的小姑娘。也谢谢你们一家这些天施舍给我的可口饭菜。谢谢!”说完,流浪汉哼着小曲离开了。

    这时,拉莉的小提琴课也结束了。曼妮姑妈、奶奶与拉莉一起正送安尼尔先生出门。

    “咦,我的鞋呢?”安尼尔先生说道。

    听到安尼尔先生的话,梅里杜、米娜和拉维知道她们闯祸了。原来那双被她们送给流浪汉的拖鞋是安尼尔先生的。

    “你们三个看到安尼尔先生的鞋了吗?”奶奶问道。梅里杜、米娜和拉维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怎么回事?”曼妮姑妈问道。

    梅里杜一咬牙,拍起头说道:“姑妈,都是我的错。请你不要责怪米娜和拉维……”

    听了梅里杜的解释,安尼尔先生哭笑不得。奶奶和曼妮站妈向安尼尔先生道了谦,然后回屋去找鞋子。

    几分钟后,曼妮姑妈拿着一双鞋和奶奶一起出来了。“可能不太合适,但家里最大号的男鞋只有这一双了。”曼妮姑妈满脸歉意地说道。

    安尼尔先生把脚伸进去。鞋子果然偏小了。“没关系,没关系。能走回家就行了。请你不要责怪孩子们,她们毕竟是做好事。再说,是我太不修边幅了,穿着一双拖鞋就来上课。

    就当我把那双拖鞋送给流浪汉了吧。”安尼尔先生笑着说。

    “喵一一”

    突然,米娜和拉维的脸色僵住了。

    原来,她们两个今天早上收养的小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跑到了她们的身后。

    “哪来的猫?”奶奶厉声问道。曼妮姑妈也盯着自己的女儿。

    “奶奶,是我今天早上从后院的门外捡回来的。”米娜颤抖着说道。

    “你们不知道奶奶不喜欢猫吗?快把它扔了!”曼妮姑妈大声道。

    “可是,姑妈,这只小猫太可怜了!”梅里杜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

    “唉,梅里杜,她们的奶奶跟你爸爸一样,也对动物的毛发过敏。”曼妮姑妈说道。

    梅里杜不出声了。

    安尼尔先生笑道:“这样吧,你们把我的拖鞋送给了流浪汉,那么,你们也回送我一份礼物,就把这只小猫送给我吧。我刚好想养一只猫。你们愿意吗?”

    女孩们尽管有些舍不得,但小猫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她们怎么会不愿意呢?米娜俯身抱起小猫,然后把它交给了安尼尔先生。

    安尼尔先生抱着小猫,穿着那双不太合脚的鞋离开了。

    “拉莉表姐,姑妈给你找了一位好老师哦!”梅里杜说道。

    “当然!”拉莉开心地说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⑪“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⑫“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⑬“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⑭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⑮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⑯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⑰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⑱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⑤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⑥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⑦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中,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⑧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