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实验中学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新课结束独立作业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房间里的大象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③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国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④"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成百上千个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但谁都明白这个会只是个橡皮图章而已,在那个会议厅里,同样站着一只大象。

⑤有些时候,对于"大象"的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害怕:人们害怕权力、高压让现有的好处打折,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甚至害怕在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上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害怕肉体上的暴力伤害。

⑥其实,还有些时候,人们所害怕的,更是精神上被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园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凝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菌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⑧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落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对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⑨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1)、"房间里的大象"是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2)、读⑤⑥段,简要概括令人们怯懦害怕的是什么?
(3)、关于"沉默"和"大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默的人数越多,从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打破沉默就越难。 B、"大象"越大被戳破的可能性也越大,故而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 C、面对"大象",人们沉默的时间越长,就可能有更多的人受害。 D、自己的沉默会让政治或社会给人带来的压制愈加强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

于坚

       1980年,我在一所20世纪早期创立的大学念中文系。大学的主楼是法国人设计的,位于一座小山的山顶。我们的教学楼,有着希腊式的圆柱和巴洛克风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包括落日和新月。那时候青年知识分子谈论最多的就是未来,我们都是未来主义者。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这个未来正是在我们曾经历过的“文革”的黑暗里逐渐清晰起来的,“文革”那噩梦般的记忆让人不忍回首。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道:“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记得有一天我和一群同学看“世界杯”直播,比赛之前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东京大街被小汽车堵塞的镜头,大家发出了一阵惊讶羡慕的欢呼声。散场时,我们在路灯昏暗的街道上走,憧憬着未来。如果说,未来曾经虚无缥缈,只是一些标语口号的话,那个夜晚我们感到未来长出了双脚,正在大地上走过来﹣﹣我们盼望着推土机。

       如今,中国的街道已经跟我们在那个夜晚见到的大街一模一样,我们已经置身未来。未来就这么简单,让历史、故乡、记忆全部成为废墟。未来清楚、明白、实际得令人厌倦,令人惧怕,令人无奈。

       未来不过是技术、物品、消费水平一次次的更新换代,不过是摩天大楼里的电梯速度更快,高速公路更长、更宽……而且是无休无止地更快、更宽、更长、更……这种物质世界的焕然一新几乎波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被升级换代了,而且正在次第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这个未来已经不能被拒绝了,不再是我们奔向它,而是它裹挟着我们呼啸前进﹣﹣未来的快车已经没有刹车了。

       我们曾经无限向往的未来,如今正在全面侵占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出某种橡胶轮胎和汽车废气混合而成的糊味、馊味。空气中到处悬浮着细小的颗粒物,雾霾让我们无法自由地呼吸。我们曾经憧憬的未来,如今正在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废料、工业污染带来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毒化,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未来让我们无法安全地生存。

       这个未来,就是我们几十年前欢呼的那一个吗?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为之举手鼓掌。如果这个未来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那么每个人都难辞其咎。曾几何时,金钱和速度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使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对物质的全民性的狂热追求,使我们的头脑没有为精神世界留下任何空间。我们的传统道德、精神家园已经被未来的推土机清除殆尽。我们只剩下一种知道结果却无法改变的无奈。

       幸运的是,我们还在使用已经使用了五千年之久的汉语,这种农耕文明创造的语言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曾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引领我们前行。应该让历史创造未来,而不是让未来自己去创造未来。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

       我们曾经感叹“天地有大美”“世界美如斯”,这一美好历史还在我们的记忆里,还在我们的语言中。趁着还能记得汉字的这会儿,我们应该重新想想:我们从哪里来,要去何处?如今这个未来真的是我们向往的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月光下的母亲(何君华)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看来我母亲一定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撇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

④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是放大假,每个月只有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上学太没意思了,如果不是这碗鸡蛋手擀面,我想我一天也不愿去学校了。

⑤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任何一辆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往家走。

⑥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⑦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影正将一垛又一垛的麦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⑧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顶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沿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⑨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⑩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那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⑪我哭了。

⑫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⑬我哭了,嚎啕大哭。

⑭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

⑮等我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我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的事也被我全然抛到了脑后。

⑯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那我也决计不回头。

⑰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阅寂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心里却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我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了。

⑱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

⑲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止也止不住。

⑳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什么原因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㉑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

㉒从昨晓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也不觉得俄,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㉓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冒着月光干活儿。

(摘自《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