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清晖阁

①漫步风光秀丽的南充嘉陵江畔,只见三栋塔楼巍然矗立,顶覆青色琉璃瓦,飞檐高翘,处处显现着雄伟壮观之势,这便是目前省内在建规模最大、工艺最完善、还原度最高的宋代仿古建筑——清晖阁。

②据相关史料考证,清晖阁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北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清晖阁在南充县。下俯大江,其景清绝。”宋朝果州知州刘光祖在任时,更是写下了《清晖阁怀古》:“客至但诵清晖阁,受此山光与山色。山如城郭十里长,川渺烟波寸岑碧。”描绘了当时清晖阁的盛景。清晖阁后因故损毁。

③清晖阁损毁后,不少南充地方文化人士都在积极呼吁重建清晖阁,为南充城市增加一处文化景观,延续千年南充文脉,让宋风古韵在嘉陵江畔熠熠生辉。于是,2018年初,我市决定重建清晖阁,选址于滨江中路四段的南门坝生态公园,今年1月,清晖阁终于在万众期盼下展露“盛世容颜”。

④重建后的清晖阁整体建筑以沉稳厚重的宋代风格为主体,充分沿袭宋代楼阁建筑特点,采用朱墙灰瓦,建设一主楼两副楼。主楼共计9层,为“明五暗九”的层级格式,高75.09米;南北辅塔均为3层,高29.9米,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除了“一主两副”的主体建筑外,周边景观还有景观湖、群书廊、烟波榭、岑碧堂、客至广场等“环湖十景”。到了夜间,清晖阁外部亮起灯光,红、蓝、绿等色彩不断交替变化,让雕梁画栋的清晖阁熠熠生辉,倒映在景观湖和嘉陵江中,更是美轮美奂。

⑤在重建清晖阁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它完美再现宋风古韵。因此,在推进清晖阁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该项目专家团队深入到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等知名古建筑考察学习,并汲取大量古建制式相关知识。

⑥清晖阁内部装修也是以宋代风格为主,而宋代美术以精致典雅的“院体画”著称。宋代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体系高度发达,催生了《营造法式》这样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它将宋式彩绘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五类。而清晖阁正是采用了极具宋代特点的五彩遍装和碾玉装来装饰。

⑦在彩绘工艺方面,清晖阁更是精益求精。使用近两万个大小不同的构件,近两千张不同形状的手绘纸稿,所有图案全为手工绘制,手绘面积达5000平方米。除此之外,参考《营造法式》,项目团队还对石作、木作、瓦作等部分的做法、构件形式、风格进行严格把控。这才有了如今细看清晖阁斗拱,榫卯之间纵横交错,也没有一根铁钉痕迹的画面。

⑧古时的清晖阁有传世赞誉,今日的清晖阁也成为文化名人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纷纷留下“墨宝”以赞清晖阁之韵味。“嘉水浩浩,西山巍巍。天赐澄碧,地合翠微。凤仪其象,民物与归。府曰顺庆,阁名清晖……”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频写下的《清晖阁赋》刻在了清晖阁一侧,供来往市民、游客细细品味。

⑨如今,这处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韵建筑,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底蕴,成为南充城市文旅新地标。(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清晖阁。 B、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清晖阁。 C、本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清晖阁是四川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完善、还原度最高的宋代建筑。 B、清晖阁具有历史悠久、雄伟壮观、沉稳厚重等特点。 C、重建后的清晖阁具有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 D、为完美再现宋风古韵,清晖阁内部采用了极具宋代特点的五彩遍装和碾玉装来装饰。
(3)、南充为什么要重建清晖阁?请结文本内容和你的知识积累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保存完好的野果子。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这些果子为什么会保存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非常特别,它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过了几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

       ②为什么蜂蜜可以千年不腐呢?

       ③食物的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生一些低分子的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质变味。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具有吸湿性。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④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⑤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还有特殊的“炼金术”。

       ⑥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内勤蜂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⑦另一方面,蜜蜂胃中还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种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中生长的所有细菌。

       ⑧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⑨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不朽,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千年不腐。

(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明胶的那些“马甲”

    ①最近,随着“毒胶囊”和“老酸奶”备受关注,“明胶”这个陌生的名词迅速广为人知。

    ②实际上,明胶并非新事物,只不过它以前总是穿着别的“马甲”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明胶”这个称呼往往用于工业界,也就不为寻常百姓所熟悉了。

    ③明胶的真实身份是一种胶原蛋白水解物。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毛、骨头和胃肠等组织中:在分子层面上,它呈纤维状,很坚韧,也不溶于水。传统小吃中的皮冻,由浓的骨头汤形成胶状物,就是原生态的胶原蛋白。

    ④从本质上说,明胶或者胶原蛋白是蛋白质,但是它们作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很低。决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是其氨基酸组成。通常的氨基酸有20种,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各不相同,有8种是必需的,其他12种则可以通过其它氨基酸转化而来。衡量一种蛋白质是否优质,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含有多少必需的氨基酸,以及这些必需的氨基酸的比例有多接近人体需求:所以,如果把它作为食谱中唯一的蛋白质来源,那么无论吃多少都满足不了人体的需求,而大量非必需的氨基酸反倒增加了代谢负担。

    ⑤不过,明胶行走江湖靠的不是营养价值,而是不同的“包装”。穿上不同的“马甲”,它就具有了不同的卖点。

    ⑥最“高贵”的“马甲”是阿胶。阿胶与普通明胶的不同只在于现代的阿胶要用驴皮来做原料,而生产方法是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统工艺”。穿上了“阿胶”这个“马甲”,它就成了“美容圣品”“补血佳品”,具有各种神奇的“功效”。尽管包括阿胶厂家在内的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方法去证实它的“神效”,不过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⑦名声最差的“马甲”就是明胶了,虽然营养价值有限,但它却有优越的加工性能。在食品中,它的用途是增稠。比如说,牛奶中的脂肪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是脱脂牛奶做成的酸奶口感很差,就可以用明胶来增稠。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毕竟没什么害处,现在流行的“老酸奶”,也是同样的思路。明胶的另一大用途是成胶。许多厨艺爱好者熟知的“吉利丁粉”,其实就是明胶的英文音译,把它在热水中溶化,凉下来就成了固体胶,许多果冻就是这么做出来的。除了酸奶和果冻,还有许多加工食品需要增稠和成胶,明胶也就成了现代食品中常用的添加剂之一。

    ⑧明胶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业明胶的存在。除了在食品中有用,明胶在工业和医药中的应用也很广泛,而工业明胶对有害杂质处理的要求不高,因而对原料和生产流程的控制不像食品和药品那样严格,特别是皮革加工中的下脚料,经过了一些有毒试剂的处理,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质更多。用这样的原料生产的明胶,用于工业也还可以,用于食品、药品就比较危险了。比起生产要求高的食品明胶,工业明胶的成本明显要低,不过,有害杂质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使用性能。也就是说,加到食品里,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同样“好使”,这就是不法分子有捣鬼机会的根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死海不死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 亿吨氯化钠(食盐);有 63.7 亿吨氯化钙;有 20 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 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 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一一死海。

⑦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⑧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 40 到 50 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 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 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②《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 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 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 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③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 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 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④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 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 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 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 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 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 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 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 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有删减)

【材料二】

①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 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②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 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 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 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 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 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 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 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 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 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 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 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③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 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 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 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 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有删减)

现代文阅读

    元大都是今日北京城的前身。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八年(1271)建立元朝,决定将政治中心南移,在金中都旧城东北,以琼华岛(北海)一带金代离宫为中心,另建新城。1272年新城基本建成,即为元大都。

大都坐落在华北平原北端称为“北京湾”的地方,西有太行山,北横燕山,往南直达河洛,数千里内一望平川,交通无阻;向北可通过燕山长城关隘要道,连接辽东、朔北、漠北、西北。北京实在是沟通南北交通的要地,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东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自古具有多元的色彩。古人常用“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来称赞它。

元大都是严格按照预先的规划建设起来的,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大都东西6700米,南北7600米,基本呈方形,远大于辽南京和金中都,比起北宋汴梁来,也有过之,约与唐东都洛阳相近。其东、西墙分别与以后明清北京内城的东、西墙大体在同一直线上,南墙较后者南墙往北近二里,北墙较后者北墙往北约五里,除北面二门外,其他三面均开三门,正门称丽正门。

正对各门有大街,除被宫殿区阻隔和城内湖泊打断外,各大街皆纵横相通,基本上是九经九纬。在二门之间及沿城内一周也各有一条大街。城墙全为夯土,有马面,四角有角楼。元末,在每个城门外加设瓮城。皇城在城内南部,正门称棂星门。

皇城内在全城中轴线上有宫城,又称大内,正门称承天门。皇城之北鼓楼一带是最主要的市场。在皇城外左右都城东西城门——齐化门和平则门内分建太庙和社稷坛。

方正的城市外廉,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的东西对称格局,位于全城中轴线上的皇宫,纵横正交的街道网格和以左“祖”、右“社”作为宫殿的陪衬都浸透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伦理政治观念。

大都11个城门,每门都建城楼,城外有瓮城,它们和角楼、城墙一起,组成了城市外围丰富的立体轮廓。在城内几何中心建中心台,台稍偏西建鼓楼,其北又有钟楼。由中心台向东的大街,正对外城东面中门崇仁门,鼓楼和钟楼都颇高大,“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这些高大的建筑有规律地分设在各主要街道和关键部位,成为主要大街的对景和统率各地段的构图中心,使整座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