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情结。班级开展“走进博物馆•感受另样风情”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材料一:调查报告一览】

  

【材料二:“博物馆热”升温】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博物馆、科技馆和科普基地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馆何以如此空前“火热”?这背后固然有假期巨大“流量”的加持,但也离不开近年来社会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看风景,更希望来一场润泽心灵的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与单纯的景区相比,博物馆显然更能给予人们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满足他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为回应这股来之不易的热情,各地博物馆的展陈纷纷“上新”,推出更精彩的展览展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例如,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推出定时免费导览讲解、延长开放时间、扩大文创展示区域等举措,让游客们听得明白、看得过瘾。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期待着,在游客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助推“博物馆热”持久升温。

【材料三:集章打卡面面观】

1逛展集章把文物“带回家”。

前段时间,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博物馆,发现博物馆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手里拿着厚厚的本子或一叠明信片,一进展厅就开始寻找“打卡点”,忙活着盖各式各样的印章。从中可以发现,一股“集章热”正在兴起,“集章”也成了观众“解锁”博物馆文化、对话历史的新方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传统五谷图案印章,吸引了不少到先农坛糟田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学生。“稻子、黍子、谷子、大豆、高粱……这些都是我在藉田里认识的农作物。”四年级学生王拓主动当起小讲解员,“收集这些印章,可以把我学到的知识带回家。”

2“集章攻略”让兴趣跑偏。

有人借着“打卡”学到了知识,也有人是为了“集章”而跑博物馆、凑热闹的。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孙先生和8岁的女儿买了一套48元的集章专用明信片,按照明信片上标注的提示,他们依次走到古哺乳厅、植物厅、恐龙公园等展厅内的“打卡点”,将明信片放入指定的盖章机器下,扳动拉杆,就可获得印有熊猫、红腹锦鸡、水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案的印章。孙先生父女俩一路小跑寻找“打卡点”,短短半小时内就完成了“集章任务”。孙先生却感到“不太值”。“本想周末带孩子来博物馆深度游玩,多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孩子只惦记着盖章,根本没顾上看展。”他说,“希望博物馆在设计这些好看的印章的同时也能增加和展览的互动性,别让孩子的兴趣跑偏了。”

3时尚还需增添文化厚度。

如何更好地利用“集章打卡”这一形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研究馆员闫志认为,博物馆要通过活动设计让观众参观到更多展品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盖章”这一形式上。“活动背后需要一系列细节设计的支撑。”闫志举例,集章打卡可以增加问答环节,让观众从展览中寻找关键元素和答案,以此吸引并促使观众停下脚步,将目光聚焦于展品本身,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趣。

(1)、请认真观察材料一的图表,说说你得出的结论。
(2)、在活动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博物馆’集章打卡’是否有益”展开了讨论。请你阅读材料三,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下面是部分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歌,其中包含物候资料,具有科学价值。

①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此诗描写的是山西长治一带的景色,山西长治位于北纬36度)

②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此诗描写的是成都一带的景色。成都位于北纬31度)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节选自《语文杂谈》,有修改)

【材料三】

①随着气候变暖,物候正在发生变化。

②地面物候资料显示,1959-1993年间,北美地区春季的生物物候提早了6天。1959-1993年间,欧洲地区叶子提早6天发芽,秋季叶子推迟5天变色,即春季事件平均提前大约6天,而秋季事件平均推迟大约5天。在地中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大多数常落叶性植物叶子的生长比50年前平均提早了16天,而落叶时间平均推迟了13天。基于遥感观测的生长季变化研究支持近20年植物生长季提前,而结束时间推迟的结论。

③过去25年中,英国的蚜虫在其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提早了3-6天;过去20年,英国蝴蝶不仅出现的时间提早而且飞行期延了1975-1994年间在荷兰最常见的微鳞翅目昆虫的最大个体数出现时间平均提早了12天。在西班牙东北部,蝴蝶出现的时间也比1952年提早了11天。1990-1999年间,美国纽约州青蛙鸣叫的时间比1900-1912年间提早了大约10天。幼虫期和成虫期的变化也是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回应之一。

④鸟的迁徙和繁殖时间也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因而全球变暖会导致鸟类春季活动更早地开始。在欧洲,鸟类捉早筑巢部分归因于植物生长的提早及由此引起的鸟赖以为食的昆虫的提早生长。

⑤区域分析表明,春天冰雪消融的提早趋势与在高纬观察到的不断变暖是相一致的。在苔原、冻土地带和北方生物带上,冰雪的消融期比上个世纪至少提早了一个星期。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比,哈得逊湾西部的冰解冻平均提前3个星期。

⑥尽管不同的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但大量的物候变化都表明了春季提早、生长季延长,物候已经对最近20多年来气候变暖发生了显著的响应。

(来源于2003年2月25日《中国气象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