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联考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好记性的人

【瑞士】彼得·比克塞尔

①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他把时间都消磨在车站上,整天观察火车如何进站、出站。他总是呆呆地注视车厢,注意车头牵引力的大小和车轮的尺寸,对乘务员,对车站的站长,他都羡慕不已。铁路,这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唯一事物。

②他能识别每一列火车,知道它从何处开来,又驶向何方,他清楚每一列火车的编号,知道它挂不挂餐车,带不带邮车。他能随口报出买一张到弗拉乌恩法尔特,到奥尔登,到尼特比普或任何一个小站的车票的票价。

③他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不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不读书,不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只有五月或十月,列车运行时刻表变换的时候,才有几个星期不见他露面。

④在此期间,他在家中将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从第一页审阅到最后一页,每发现一个变更之处,心中都有说不尽的高兴。然后,他把新的运行时刻表滚瓜烂熟地背将出来。

⑤偶尔也会有旅客向他打听某趟火车的开车时刻,这下,他满脸熠熠生辉。而向他打听开车时刻的人便无法脱身,非得误车不可。他不但告诉别人开车时间,还如数家珍地说出该趟车的车次,车厢的号码,有可能中转的站名,抵离各站的时刻。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他会冲着离去的背影乱喊:“您对铁路旅行一窍不通!”

⑥他自己却从未乘过一次火车。

⑦“坐不坐火车无关紧要。”只有记性不好的人才乘火车,假如有个好记性,就可以像他一样记住各列火车的抵离时间,大可不必为了消磨时间去乘坐火车了。

⑧我试图开导开导他,对他说:“有些人喜爱旅行,喜欢坐火车,他们向车窗外张望,看看都经过什么地方…”

⑨可是他勃然变色,以为我在取笑他。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喏,他位将经过路特巴赫,经过德汀根、万恩、尼特比普、云希恩、上布赫西顿、艾格尔克恩,还有海根多夫。”

⑩“也许他们得坐火车赶到什么地方去呢。”“不对!”他说道,“差不多所有的人总要坐火车回来的,有些人甚至早晨乘车去,晚上又乘车回,他们的记性差到这种程度。”

⑪他开始在车站上诟骂旅客,“你们这些白痴!你们完全丧失了记忆!”有时他大声喊道:“你们会经过海根多夫!”如果乘客一笑置之,他就上前把人家从车厢踏脚板上往下拖,一面恳求人家听听他的忠告。“我会把一切都说给你们听!你们在十四点二十七分经过海根多夫,这一点我知道得清清楚楚,列车时刻表上什么都有…”有时甚至发展到打人的地步,“谁不听我的,让他尝尝拳头的味道!”

⑫这一来站长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明确地向他提出警告:假如再这样行为不端,就禁止他到站上来。他被唬住了。不来车站,那他就无法活下去。他一句话也不说,整天坐在长凳上,看着火车开进开出,不时耳语般地背诵着一些数字。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觉得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

⑬故事似乎应到此为止。

⑭可是,多年以后,这个车站新开设了一个问事处。问事处身穿制服的职员对铁路方面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那位好记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每天都到问事处去,提出极复杂的问题,来考考那位职员。

⑮他问道:“夏季每星期日十六时二十四分到达吕伯克的那列火车的号码是多少?”那位职员查阅了一本小册子,给了他答案。不管他问什么,那职员都很快回答了他。

⑯于是,这位好记性的人走回家去,把他所有的列车时刻表一把火烧光。

⑰有一回他问那职员:“车站的台阶一共多少级?”那职员回答道:“这我可不知道。”他高兴得一蹦老高,在车站上边跑边叫:“他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这个!”他跑到车站前的台阶旁,数清了台阶的级数,把数字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此刻,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

⑱打这以后,再也不见他在车站露面了。

⑲他在城里数台阶,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把数字记得牢牢的。现在,他记住了世界上任何书本上都没有的数据。

⑳把全城每家每户的数据都记住了以后,他来到火车站售票处买了一张车票,生平第一次登上了火车。他要到另一个城市,直至数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台阶。他想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无论哪个职员也无法从书上查到的事情。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选》

(1)、根据小说内容,补全“好记性的人”的情绪变化图。

(2)、好记性的人“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甚至滚瓜烂熟,但是第(17)段又说“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矛盾?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3)、优秀的小说精于刻画人物形象。综合下列两段文字,参考提示,分析“好记性的人”的形象。

①他上馆子,进电影院,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读书,看报,即使收到信也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提示:加点字突出了“好记性的人”怎样的生活?)

②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喏,他位将经过路特巴赫,经过德汀根、万恩、尼特比普、云希恩、上布赫西顿、艾格尔克恩,还有海根多夫。”(提示:如何看待“好记性的人”一一细数这些地名的行为?)

(4)、小说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好记性的人”的故事。联系链接材料,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品喜剧形式背后隐含的深意。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百度百科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懂父爱
        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很少与我交流。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沾染自高自大的毛病。他自作主张,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虽然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导演系录取,但父亲的“冷酷”还是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总觉得父亲有些自私,过分专注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我的发展。
        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竟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 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
        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为傅雷描容(节选)

刘海粟

    我和他为一件事,整整十年没有来往。

    傅聪很小,傅雷不让他上学,自己教他文化,请上海乐团一位意大利学派的专家教指法,乐团指挥兼提琴家教乐理,每天要傅聪练习钢琴。傅雷听觉灵敏,听出差错就打,这一点我很反感,劝他说:“小孩子应当上学,过集体生活,让他全面发展,这样打太不好了。”

    傅雷说:“我教训自己的儿子你也要管么?”

    “你用瓷盆子砸在孩子鼻子上,留下一个疤,这太过分了,我为什么不能管!”

    “我偏不服你管!”他的声调提高了。

    “你这样做要后悔的!”

    “永不后悔!”

    他真的不后悔么?不。在认清了自己的过失之后,责己之严,正是怒安本色,他曾对儿子说过:“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但这已是后话了。

    自那次分手之后,我一直怅然若失。想到傅雷没有人谈心,一定会很寂寞。幸而黄宾虹、林风眠两位先生常去看看他。一般的人,他不肯与之往来。

    我的女儿英伦、儿子刘麟和傅雷的儿子傅聪、傅敏兄弟常在一起玩。傅敏说:“伯伯!爸爸想你啊!”

    1956年冬天,我忽然接到傅雷的电话说:“我来看你。”

    “来吧!我们全家欢迎你!”我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他真的来了,一切和好如初。从此,我们每周总要见面两回,有时一起去广东路古董店走走,他爱买些小摆设,拿来和我一起评赏,只要我说好,他就笑颜顿开。

    傅雷很固执,认定为真理的,决不肯轻易改变观点。这里想谈几件小事:我到巴黎近郊去看望朱光潜时,画了一张油画《玫瑰村》。傅雷一看便说:“很好,在色块的处理上、构图上都消化了塞尚的影响!”刚巧梁宗岱也在场,便和他唱反调:“这画是海粟自己的东西,与塞尚无关!你看走了眼!”两位老友争执不休,最后发展到挥拳动武,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不在家,急得我的妻子放声大哭。两人又吵到警察局,局长问明吵架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他们也笑了,和解了事。

    一位美专老同事,治学勤勉,善于著作。刚到学校,为了树立威信,便将自己的画挂在长廊上。傅雷一见,蹙着眉头说:“这些画不行,收掉!”弄得别人很尴尬。我又介绍他们相识,傅雷点点头,一言未发便走开了,弄得我更难堪。事后我问傅雷:“你怎么这样傲慢?”

    “此公没有本领,只会抄书。”

    “你太狂妄!”我生气地说。

    “没有闲工夫!”傅雷扬长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统灯笼玩耍记

丁彩玲

①那些年,那些岁,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前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段兴奋激动的好日子,这就是年年岁岁必过的灯笼会。

②那时,普通人家照明多是15 W、25 W、40 W的电灯泡,晚上发着昏黄的光。街道巷子,隔很远一段栽着一根冒天高的电线杆,顶端安装着同样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到了天黑,院子是黑洞洞的,街上也是雾雾的黑。当一盏盏灯笼,尤其是那火红火红的圆灯笼,从一扇扇门里出现在院子里,出现在街头巷尾时,那是何等的景象啊!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甲】

③天还亮着,就盼着天快黑,急切的心情连晚饭也无了滋味。无了胃口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挨到天麻胡黑,就开始催着大人点灯笼了。

④那时的灯笼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家庭作坊,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绢、纱、纸张、颜料、浆糊、细铁丝,灯笼的光源是用羊油灌制的红蜡,蜡的中心有一根小木棍。每个灯笼底部都有铁丝扭成的一个圆环,是插入蜡棍的。棍下拽一个小萝卜块用以稳定小红蜡。点亮灯笼是个小心活儿,稍大意,蜡点亮了,拽蜡时灯笼就烧着了,还没耍灯,灯先烧了,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孩子会无休止地和大人哭闹。所以点灯时,大人小心翼翼,孩子屏住呼吸,锁着眉头。孩子急切地看着大人:先抓住细棍,把红蜡顶出灯笼外,倾斜着用火柴慢慢将蜡点亮,然后扶正灯笼和蜡在同一直线,将蜡慢慢拽到铁环处,然后把蜡棍插入备好的萝卜块上。灯笼点亮了,大人松了口气,孩子喜笑颜开挑着灯笼出了门。【乙】

⑤站了一院子穿新衣、戴新帽的孩子们,一人手中挑着一个灯笼,火红蛋蛋灯笼,红光闪闪,地上红晕一圈圈;莲花灯,花朵水嫩水嫩,荷叶绿莹莹;鲤鱼灯肥肚子,鼓眼泡,摇头摆尾,影子映到院墙上,像演灯影戏;兔娃灯,大耳朵,短尾巴,豁豁嘴红嘟嘟的可爱;绵羊灯,雪白的绒毛,四个蹄蹄装着木轮,满院子地转。还有蚂蚱灯、花篮灯、长命百岁灯……各式各样的灯笼出自无数能工巧匠之手,五颜六色,夺目亮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丙】

⑥天上月亮已露出皎洁的面庞,院子的角角落落被点亮,平日的黑暗被驱散,院子成了灯笼的会所,灯笼的世界。孩子们叽叽喳喳换了一支又一支红蜡,大人们欢声笑语,看灯笼,扯闲话。【丁】

⑦院子玩够了,一溜一串,挑着灯笼,出了大门,到了街巷,呵!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不知谁的灯笼烧着了,一团火焰呼呼腾起,一阵惊呼!一阵骚动!……夜深了,蜡用完了,于是灯笼阵中唱起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明日晚上再来过灯笼会……”

⑧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⑨不知由何时起,价贱的纸灯笼、绢灯笼、纱绸灯笼变成了摔不烂、打不散的电子灯、塑料灯;不知由何时起,孩子们已失去了玩灯笼的兴趣;不知由何时起,孩子已不会玩灯笼了。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祖祖辈辈传下的浓浓的、丰富的年风、年俗都到哪里去了?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兰 花

①小兰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三楼的高奶奶。

②高奶奶一把拽住她:“快上楼帮我劝劝你高爷爷吧,又耍老顽童脾气,跟我闹绝食了!”高爷爷端坐在椅上,穿着那件打着补丁的布大褂,戴着用棉线绑着镜架的老花镜。

这句是对高爷爷的外貌描写,布大褂打过补丁,老花镜的镜架用棉线固定着,写出了高爷爷生活节俭。

③“爷爷,我陪你吃。你要不吃,我今天就不去学校了!”“兰兰不去学校怎么行?”高爷爷叹口气,“好,吃,吃……”

④高奶奶噙着泪花告诉小兰,高爷爷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实际上完全失明了!上两个月,他从花贩子手里买了一盆兰花。那贩子花言巧语,哄骗他说是培育出来的开重瓣花的新品种。老头子没见过,几经讨价还价,最后捧了回来。养了两个多月,摸不到花骨朵,闻不到花香味。原来那只是一盆普通的观赏花春兰。

⑤高奶奶实言相告,老头子不肯服输,凭我的眼光,会看错吗?高奶奶急了,“白内障都叫你失明了,还装模作样以为我不知道。告诉你,我已写信给儿子了!”高爷爷大发雷霆,宁可死,也不让眼珠子挨刀!

⑥原来,高爷爷当年参加新四军,给团政委当通讯员。政委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关心他,教他认字念书,教他识别山里的各种花草。政委特别喜欢兰花,经常教导他做人要像兰花一样高洁。

⑦一次战斗中,为掩护高爷爷躲避敌人炮弹,政委扑倒在他身上,结果头部负伤,眼球凸在外面。为保性命,军医决定忍痛摘除政委负伤的眼球。那时没有麻药可用,政委痛得撕心裂肺般喊叫。高爷爷目睹了这一残酷的手术,心里留下了阴影。更不幸的是手术后因为没有消炎药,政委终因感染发炎而牺牲。从此,高爷爷再不愿意看医生。

⑧吴小兰不忍心眼看着高爷爷成天生活在黑暗里啊!她想起了在杭州人民医院工作的舅舅。舅舅说要先去他病人朋友那找一味“药”。那人名叫王润奇,兰花大王,院里放置了几百盆各类品种的珍贵兰花。舅舅向他求援一盆开重瓣花的兰花。王润奇捧出一盆箭苞挺拔、叶镶白边的珍贵的银边大贡。

舅舅把手伸进口袋,心想这盆花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如果照原价给,他肯定不要,要不给个成本费,聊表聊表意思。舅舅从口袋里掏出了200元递了过去。打架似的劝王润奇收了钱。

这是舅舅的内心独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小兰催舅舅赶快回去给高爷爷看病。可舅舅却说:“不成,还需觅另一味重要的‘药’呢!”舅舅在历史档案馆里了三天,又乘车去了一趟合肥市。舅舅领来一位50岁上下、方脸浓眉的先生,带着他去见了高爷爷,“听小兰讲您爱养兰花,刚巧,我有个病人朋友是兰花大王,送了我一盆开重瓣的银边大贡。我没时间侍候,转送给您吧!”小兰捧上兰花,高爷爷很激动,用手指轻抚箭 , 又凑上鼻子嗅 , 呐呐地说:这么名贵的花,我怎好接受!舅舅说:“没要我花钱,您只管收下!不过,您的眼睛看得清这种神品的花吗?”高爷爷一愣:“看得清,看得清。”“不,您的白内障已经长老了,怎骗得我这个医生!没关系,只需要动一次小手术,您就会重见光明的!”高爷爷把花盆往前一推:“莫跟我提开刀的事。我宁可永远不看兰花!”糟糕,这味“药”无效!

⑩舅舅不动声色,仍然把握十足地说:“兰花您可以不看,有个人您一定想见!”“我谁也不想见!”这时方脸先生扑上前楼住高爷爷:“高大伯,我是小天啊!”跟他爸一样,一口浓重的合肥口音。“我找得你好苦啊!唉,我现在看不见、看不见啊!”方脸先生安慰说:“大伯,去鼓楼医院开刀吧,保证你丝毫不受痛苦!”高爷爷这回点头了!哟,这味“药”真有奇效!

⑪高爷爷割除白内障的手术非常成功。高爷爷恢复了视力,睁开眼睛第一句就问:“小天在哪儿?”舅舅指着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站在高爷爷面前的方脸先生说:“就站在您面前呀!您的手术,就是天啸同志主的刀!”高爷爷泪眼婆娑,拉住天啸的手:“

⑫小兰递过银边大贡:“爷爷,你看这花开得多美多香!”

⑬灿烂的阳光正从银边大贡细长的叶片间射下来,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盈盈闪闪。高爷爷无限感慨:“美!香!……”

现代文阅读

“飞絮季”将至,治理需坚持标本兼顾

①梨花淡白柳深青,____。

②春季是杨柳、悬铃木等树木繁殖的时节,随之而来的果毛飘絮给一些公众的生活带来影响, 这些树絮会飘到人的眼睛或鼻腔里,让身体产生不适。

③媒体调查显示,多地明显的果毛飘絮一般会持续约1个月,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南方地区“飞絮季”可能比去年提早10天左右。

④“飞絮季”将至,但是北京的市民今年应该会明显感到杨柳飞絮减少。北京的飞絮主要来自杨树、柳树的雌株。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杨柳飞絮精准治理,到“十三五”末杨柳飞絮将明显改善。

⑤“杨柳飞絮虽然对市民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杨柳树作为北京的乡土树种,在生态作用上有诸多优点,不能因为飞絮就否认它们巨大的生态贡献。”针对有些市民提出把产生飞絮的杨柳雌株砍掉的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认为,一砍了之要不得。

⑥“杨柳树是增加北京城市绿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张志翔说。

⑦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千克,释放氧气125千克,滞尘16千克: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千克,释放氧气204千克,滞尘36千克。

⑧“毛白杨是我国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树体高大、遮阳作用明显,同时还起到降尘、降噪等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康向阳说。

⑨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飞絮治理是个长期过程,不要因为一时的飞絮问题,就对默默为北京生态做贡献的杨柳树产生偏见。

⑩不能“一砍了之”,那应该如何治理飞絮?

⑪“去年,飞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絮数量: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三是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其中,疏枝、冲洗树冠、清理地面,是“治标”;更换老化杨柳树是“治本”。

⑫北京飞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高度硬化。“在自然环境下很多飞絮会被树下植被粘住,但水泥地、裸露地不会有这个效果,飞絮会翻滚成团,形成恼人的“二次飞絮”。王小平说。

⑬为了拖拽住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19年起启动裸露地专项治理,即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覆盖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环境、丰富林地生态系统的同时,预计会滞留两成到三成的飞絮。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