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稠州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文声兼美是一档由一篇文字、一份欣赏、一段音乐、一种声音组成的文学有声节目。本期分享的是文章《孩子和秋风》,请同学结合文章内容,完成本期节目制作。

孩子和秋风 

丁立梅

①我和几个孩子站在一片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园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脚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梧桐叶。叶枯黄,脚踩在上面,嘎吱嘎吱,脆响。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②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这秋天的风。以为他们一定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③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④我赞许了这个比喻。有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秋天的风,何尝不是一把剪刀呢?只不过,它剪出来的不是花红叶绿,而是败柳残荷。

⑤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突然接着说一句。他仰向我的小脸,被风吹着,像只通红的小苹果。我怔住,抬头看树,那上面,果真的,爬满阳光啊,每根枝条上都是。树在失去叶子的同时,却承接了满树的阳光。

⑥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呀,花生呀,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以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说,是风变出来的。

⑦我笑了。小可爱,经你这么一说,秋天的风,还真是香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嗅,似乎就闻见了风的味道,像块蒸得热气腾腾的桂花糕。

⑧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跟大树闹着玩呢。

⑨哦,原来如此。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孩子们伸出小手,跟风相握,他们把童年的笑声,丢在风里。

⑩走出园子,风继续在刮。院墙边一丛黄菊花,开得肆意流畅,一朵一朵,像新剥开的橘子瓣似的,瓣瓣舒展,颜色浓烈饱满。一个孩子跳过去,弯下腰嗅,突然快乐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秋天的风还像什么了。

⑪像什么呢?我微笑地看她。她的小脸蛋,真像一朵小菊花。

⑫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就开了。这个孩子被自己的想象激动着,脸上洇着兴奋的红晕。

⑬我简直感动了。可不是,秋天的风,多像一个小仙女啊!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了。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一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橘绿。有小红灯笼似的柿子,还有青中带红的大枣,和胖娃娃一样的石榴。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小野花们还在开着,星星点点,红的、白的、紫的,朵朵灿烂。在秋风里,在越来越高远澄清的天空下。

⑭孩子有本心,即便是肃杀的秋风,他们也给它镶上童话的金边,从中窥视生命的可亲和可爱。

(1)、任务一:宣传海报

以下是本期节目的宣传海报,请你帮助小语同学一起完成海报宣传文案。

孩子眼中的秋风

“我”眼中的秋风

秋风的模样

秋风的特点

秋风的模样

秋风的特点

像把大剪刀: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

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像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

芬芳且富有生命力

调皮、活泼、天真

像一个小仙女: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开了。

(2)、任务二:节目录制

步骤一:节目组计划在喜马拉雅APP上录制本文的朗诵视频,需先对录制文本《孩子和秋风》中的部分语句进行朗读设计。

①请你从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任选两处),为下面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

步骤二:节目组准备录制精彩片段品析,需要对以下片段撰写赏析文案。

    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了。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一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橘绿……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

②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为这段文字写赏析文案,供节目录制使用。

步骤三:朗读片段和精彩片段赏析录制。

地点:录播教室

(3)、任务三:互动留言

给节目留言,是一种听众互动方式。打开节目后台,小语同学已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评论,如右图所示。你也刚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请结合文本、阅读经历以及保尔的“本心”对该留言进行回复。

 
全部评论
 我是小语1天前
《孩子和秋风》中孩子有“本心”,因此用“镶上童话的金边”的眼光看待世界。我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发现保尔柯察金虽然没有身处一个童话世界中,也依然是一个坚守本心的人。
(4)、在每期节目最后,班级都会组织#每期一问#的讨论。本期的讨论话题如下:

不同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请细读拓展材料《秋风引》,说说刘禹锡和本文中的“我”以及孩子三人眼中的秋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假如你是一位热心听众,请你结合文章与补充材料在讨论区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材料: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背景:
刘禹锡写此诗时已被贬南方。
举一反三
阅读《唾液的神奇新角色》,完成下列各题。

    ①唾液,亦称口水,是动物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无色稀薄的液体,其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却向来给人以不洁不雅之感。唾液是由三对大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许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口腔中混合而形成。人的一生大约会产生236000升的唾液。唾液可防止口腔干燥,润滑食物;还可清洁口腔,冲洗残留在口腔里的食物残屑。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唾液可起冲淡和中和作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使口腔湿润,便于说话,在食物还未与胃酸混和前,胃内食糜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溶菌酶和硫氰离子具有杀菌作用,粘蛋白不仅有润滑作用,进入胃后,还可中和胃酸,并在胃酸作用下,附着于粘膜上,对抗胃酸对胃粘膜的腐蚀。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唾液华丽的转身,有了不少新角色。

    ②令人反感的口臭,对人们的社交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被称为“龙之气息”的口臭与细菌有着莫大的干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口臭影响自己的社交生活之前发现症状,科学家在唾液中寻找到了答案。口臭源自蛋白的分解物,而蛋白的分解需要依赖一种由细菌分泌的,存在于唾液的蛋白酶,以色列的一位微生物学家发明出一种衡量蛋白酶数量的试纸,在口腔中轻轻蘸取一丁点儿唾液后,如果试纸变蓝,那就意味着使用者需要注意自己的口气。

    ④当人催患心脏病时,心肌会不时地发生缺氧,这时心肌酶就会产生,经由机体内的各种循环系统,唾液中也会出现心肌酶的身影。因此取少许唾液,对其中的心肌酶加以检测,便可帮助诊断心脏病。目前医生主要利用心电图来诊断心脏病,然而其正确率只有75%;经测试,如果心电图和唾液心肌酶检测相结合,可以实现高达95%的正确率。有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唾液检测法有望成为救护车上使用的标准检测方法。

⑤由于唾液的取样比血液、尿液等其他体液方便很多,科学家挖掘出了越来越多的唾液新功能。美国卫生官员宣布政府已经批准了唾液快速检测艾滋病病毒H工V法。这种前所未有的方法能够在20分钟内提供结果并且准确率达到99%。常规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需要抽取血液,而这样的唾液检测法,研制成制剂,则有可能像怀孕检测法一样可以在药店非处方销售。

    ⑥永葆青春,返老还童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事情,唾液中就含有这样极具魅力的物质一一腮腺激素。这种激素是由腮腺分泌的,许多学者认为它是“返老还童”的激素。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的弹性,提高结缔组织的生命力。所以,唾液在美颜、护肤、美容方面亦有用武之地,“颜色憔悴,所由心思过度,劳碌不谨。每晨静坐,闭目凝神,存养神气,冲胆自内达外,以两手搓热,拂面七次,仍以漱津涂面,搓拂数次。依按此法,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颜悦泽,大过寻常矣。”因此,用唾液涂抹面部,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容养颜效果。

    ⑦正如中医所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中医讲的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唾液就是这么一种重要的物质,随着科技的进步,科研人员对唾液的研究越来越多,唾液的功效也为人们了解得越来越透彻,这对推进生物医药卫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选自《中国科学院》)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各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第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

李复威

①年末家里照例要来个大扫除。我叮嘱刚满9岁的小孙子:“你帮爷爷到处看看,把那些长年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孙子站在椅子上,踮脚去够大衣柜上一个灰色的包袱,积垢纷纷飘散下来。“别动!”我喊了一声,吓得小孙子一哆嗦,一头雾水地瞧着我……

②我把挎包里的东西一一掏出来。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这是我的母亲——你的太奶奶的遗物。这可是咱们家的宝贝啊!”

③记忆像潮水般袭来,淹没了我。

④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她每天买菜购物,为省钱总要跑遍几个市场,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街道上设置水站,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每次全家外出遛马路或逛公园,母亲总是跟在大家后面,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曾问母亲,怎么总是满腹心事?她说:“我得琢磨晚饭全家吃什么?缸里的水还够不够用?兜里这点钱能坚持到月底吗?有一样没想周全,家就得‘停摆’了……”那些年,母亲的脸上写着疲惫、落寞、无奈和木讷……

⑤一次,母亲从邻居那儿听说中华北路的一家缝纫社需要添人手,她想去试一试。为这事,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⑥父亲说:“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出乎意料,从未与父亲红过脸的母亲竟然唱起了反调:“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没有文化的母亲,这一次振振有词。

⑦父亲笑了,母亲的激动和倔强,似乎让父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母亲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了!父亲后来告诉我们,跟母亲生活了快二十年,还从未发现她有这般的“雄心壮志”。

⑧母亲终于如愿,缝纫社录用了她。每天她起得很早,把一家人的饭菜做好,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

⑨有一天,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一个还不太懂得珍惜亲情的十二三岁的愣头青小子,眼睛也潮乎乎的。晚上母亲回到家里,弓着身子直不起腰。“妈,别干了,累成这个样子,就挣这点塞牙缝的钱……”母亲狠狠地瞥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娃娃家,懂个啥!”

⑩一天晚上,母亲下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大家以为缝纫社出了什么事,谁也没敢多言语。母亲在饭桌上一字一句地对大家宣布:“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过一会儿,她又大声地说了一句:“感谢国家。我这一辈子,头一回感觉自己还有点用。”那天简简单单的晚餐,大家吃得特别香甜。晚上,从厨房里传出有些走调的哼唱:“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母亲的“第一桶金”在家里的“圣地”——五屉柜上的座钟前放了很久,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⑪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我见过母亲穿着工厂制服照的相片:背着布挎包,拎着小马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⑫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区区捐金,微不足道,却表达了她老人家朴实而滚烫的心愿啊!

⑬母亲去世后,我整理遗物。一个旧皮箱是她的全部家当,里面只有几件像样的衣物。儿女们送给她的羊绒衫和羽绒服,始终没有舍得穿,还放在包装袋里。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袱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

⑭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