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袭

王筠

①正是一夜中最为寂静的时刻,严寒笼罩着大地,山上一片肃然。只有西北方向柳潭里与东南方向下碣隅里的隆隆炮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②死鹰岭是横亘在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高山险岭,主阵地1419.2高地卧伏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的公路上方,它是美军陆战队的生死命门,也是志愿军部队的一把尖刀。守住了这一片阵地,就等于在美国人的心脏上戳了一刀子。所以师长和政委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吴铁锤,务必抢占并死守鹰岭诸阵地。

③攻击部队排成了散兵线,悄悄地向山上摸去。几百人的部队都反穿着单薄的棉衣光脚走在寒冷到极致的雪地上,冰铁一样的大地吸附着他们的脚板,一阵阵疼痛渗透到他们的心脏、骨髓和每一个毛孔,就像是无数的铁钉子扎进了他们的血肉,使他们本来就冻伤冻肿的脚板饱受着加倍的苦难。但他们全都紧咬着牙关,以免打战的牙齿惊扰了山头上美国人的好梦。

④孙友壮腾出手来摸了摸他的一双大脚,脚板面子黏糊糊的一片,他知道那是流出的血水。孙友壮管不了那么多,甩开了膀子,几乎是大步流星地走在了散兵线的最前面,走在了吴铁锤的身旁。不一会儿双脚就麻木了,好像是两根僵硬的木头戳在冰冷的雪地上。

⑤到了半山腰,吴铁锤抬起胳膊压了压,先是近处后是远方,先是身边后是两翼的部队,都停了下来。吴铁锤听了听,山上山下一片寂静,美国人没有一点动静,搞不好都在睡大觉。吴铁锤没有大意,低声下达了他的第二个战斗命令:“都卧倒,匍匐前进!”

⑥所有的人都趴倒在雪地上,顺着山坡往上爬。光脚走在雪地上的动静自然是比穿着鞋子走路的响声要小,但也并不是一点声音没有,而匍匐着爬行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用悄无声息这个字眼来形容此时此刻吴铁锤和他带领的队伍也并不为过。他们就是这样反穿着单薄的棉衣裤,赤裸着双脚爬行在冰冻的雪地上。

⑦守卫着死鹰岭1419.2主阵地峰腰部的是美军麦卡锡中尉所在的连。整整一个白天都相安无事,陆战队员们绷紧的神经免不了松弛下来。夜幕降临以后,气温也在急剧地下降,麦卡锡和他的士兵躲在散兵坑里不停地跺脚和拍打着双手,以抵御严寒的侵袭。

⑧周围一片宁静,只有漫山遍野的积雪映照出淡淡的背景。寒冷使得美国士兵们昏昏欲睡,麦卡锡不停地喊叫着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从即将到来的梦境中拉出来。黑夜是中国人的白天,中国人总是在夜间进攻,更善于在气候寒冷的夜幕下发动袭击,麦卡锡经历过这样的教训,他惧怕夜幕,惧怕待在这黑暗寒冷的荒山野岭上。麦卡锡的叫喊声凄厉而刺耳,显得十分神经质,听起来不像是平日里的那个麦卡锡。本森下士感觉到他这个长官的神经即将崩溃。

⑨倦意一阵阵袭来,美国士兵路易斯的眼睛很快就闭上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噩梦把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梦到了中国人袭击他们的情景,在七零八落的枪声中他落荒而逃,拼命了半天还只是在原地转圈,两条腿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拼命地蹬腿。他的腿蹬在鸭绒睡袋中,睡袋拉扯着他的身体,使他从噩梦中醒来。

⑩一阵急促和铿锵的金属撞击的声音在山坡上兀然而起,紧接着是一片远远近近的呐喊声,好像堤坝突然决口,山体突然崩塌。麦卡锡一个激灵清醒过来,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中国人。中国人来了!

⑪伴随着铿锵的金属撞击声(麦卡锡当然不知道那是吴铁锤祖传的铜锣),山洪爆发一般的喊杀声越来越近,爆炸声随之响遍了整个死鹰岭大大小小的阵地。几百颗手榴弹同时飞向黎明前寒冷的夜空,飞向美国人据守的山头要点,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前面,有的扔在了散兵坑后面,有的正好扔在了伞兵坑里,麦卡锡和他的陆战队员们都蒙了。更要命的是紧跟着爆炸的硝烟和横飞的弹片,无数中国人冲进了他们的阵地,紧接着就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混战……

⑫麦卡锡中尉见大势已去,下达了紧急撤退的命令。

(节选自《长津湖》,有删改)

(1)、请以吴铁锤的视角,简要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开端:我收到务必抢占并死守死鹰岭诸阵地的命令。→发展:我带着队伍忍受着极寒天气趁夜摸上山。→高潮→结局

(2)、小说中多次写雪地和天气的寒冷,有什么作用?
(3)、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人物形象,请补充对话。

老师:这篇小说分别刻画了志愿军群像和美军群像。

小广:志愿军的英勇无畏、①(限四字词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东:小说中美军表现出一副②(限四字词语)、疲惫不堪的样子。

老师:的确,人物群像凸显了人物的共性。小说中,作者还在人物描写上尽量变换不同手法,让文字更有表现力。

小茂:第④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摸”“甩”“走”等动词具体写出了极度寒冷的天气下孙友壮的英勇无畏。

小名:那我来说说第⑨段路易斯这个人物。③

老师:所以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4)、经过以上讨论,有同学认为“无畏”比“突袭”更适合做这篇文章的题目。请你结合小说从情节、主题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从此不与爱抗争》,完成后面问题。
                                                                                            从此不与爱抗争
       ①叠纸飞机正起劲时,忽听同学说,闪!我迅速偏头,一个粉笔头擦着我耳边飞过。嘿,没打着。我正得意地笑着,头顶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杨老师说:“我让你闪,站后面去!”
       ②那天晚饭时,杨老师声色俱厉地批评:“佟来,你就不能争点气?……”她边说边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我一惊,从凳子上滑下来。我说:“杨老师,你让我坐后面吧,我坐第一排都挡住后边的同学了。”“坐第一排我都看不住你,坐后面你还不翻天了?”她愤怒地指着我:“在家你不用叫我老师!”“哦,”我            地重新叫了一声:“妈。”她拂袖而去。
       ③那时,我觉得没有比有一个当老师的妈更糟糕的事了,而且,我妈还是我的班主任。
因为是她的儿子,监督我的人特别多。老师们都说:佟来,要给你妈争气呀。同学都说:老师的孩子还捣乱!在她的严格管教和复杂的舆论氛围下,小小的我度日如年,天天盼着赶紧上初中。
       ④没想到,上初中后,她每周都要到我们学校探访一次。我的几个小学同学为此嘲笑我,并把我当年遭遇粉笔头袭击的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这让我在班里威信扫地。那时,我下定决心离开她,考到远远的县城读书。
       ⑤初中毕业,我以全校第3名的成绩被县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⑥成绩下来,她吃惊地看着我,眼神里有一种陌生,好像眼前站着的不是我。她抬手想抚摸我的脑袋,可又迟疑着放下了,只喃喃自语:“佟来长大了,懂事了……”语调从未有过的温柔。不知什么时候,她看我的眼神不再那样凌厉,而是有些喜悦、欣慰和……不知所措。
       ⑦那是我最惬意的一个暑假,我随心所欲地做着一切。我看到了她的气愤和不满,但因为出色的成绩,我不再唯唯诺诺地躲避她的眼神,总不等她发火就站起来,以高出她半头的气势压倒她的火气……
       ⑧开学了,县城离镇上30公里,我住校。
       ⑨在远离杨老师的学校里,我得到了我向往的自由。我成了班里第一个学会网络游戏并为之着迷的学生。起初,我只在不回家的周末去网吧,之后晚上也偷偷地溜去玩,再后来,就逃课。批评、记过已成了家常便饭……高一下学期我在网吧和人打架,学校终于做出了开除我的决定。
       ⑩我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灰溜溜地逃回家,对她道出了原委那一刻,屋子里静极了,连一根羽毛落地都能听见,她一句话也不说,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地滚落……“妈,”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她不动,我又喊了她一声,她才醒悟过来,一把抓住我:“佟来,快带我去找你们的校长!”
       ⑪她认错、乞求,说尽了好话。记忆中的杨老师那么骄傲,可在校长面前竟卑微如草芥,她流着泪说:校长,求求您了!
       ⑫我紧抿着双唇,所有年少的叛逆被她的眼泪和乞求击打成碎片,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⑬两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
       ⑭大二开学不久,在我的极力邀请下,她来北京看我。一出站台,她就紧紧拉住我的手,像一个害怕走丢的孩子。走到宿舍楼口,她整整头发拉拉衣角,又去搽皮鞋上的灰尘,弯下腰的一瞬间。我感到她的笨拙。她和当年迅速将粉笔头砸向我的杨老师判若两人……她轻声说:你们学校可真大,学生也多呀!此时的她眼里闪现的自卑让我心疼。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坚韧、强大,而那一刻我发现她那么脆弱、不堪一击。我伸出手,将她拥在怀里,就这样拥着她一起走。从此以后,我不会再和一颗爱我的心抗争,永远不!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城石榴大又甜

王尚桐

    ①来到了南疆古城喀什,古城的秋色很迷人,气候不冷不热,阳光温暖而柔和。

②东湖公园内,红花开得正艳,如同六月的榴花,红彤彤的一片。公园的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展开的绸缎,熠熠闪光。大柳树下垂的柳条,在秋风中飞舞,就像维吾尔姑娘多姿的舞蹈,舒展灵动,即使无人喝彩,它们也自我陶醉地表演,优雅、从容,尽情展示迷人的风采。

③正是水果丰盛的季节,大街小巷,水果飘香,桃子、西梅、无花果、葡萄、西瓜、哈密瓜,个个甜得流蜜。最可人的是红石榴,个大,皮薄,籽儿密,一粒粒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咬一口,酸酸甜甜。

④漫步在汉巴扎的小街上,水果摊铺林立,空气中弥散着浓郁的果香。来到一位卖石榴的摊头,摊主是为体态丰腴的维吾尔大婶,身着艾得丽斯绸的花裙,在红红的石榴堆的映照下,花团锦簇,十分好看。买了一枚石榴先尝尝鲜。剥石榴,先得找一个突破口,好掰开表皮,露出石榴籽,太用力,石榴籽纷纷落地,很扫兴。剥得太轻,又见不到什么果粒,平时吃石榴很少,剥石榴,我不上道。摊主瞄了一眼,抿嘴一笑,伸手接过石榴,戴上一次性手套,不知有什么秘诀,她选了一个突破点,从这点上微微用力,剥开,露出红宝石一样的果粒,手儿轻轻一抖,纷纷落入塑料饭盒中。“明珠在腹,开口示人”,剥的漂亮就有这样的审美效果。换我,就粗鲁多了,往往一掰就是一大块,不分经经络络,连着果粒一块扯下,满满一口,塞进嘴中。李商隐说“榴膜轻明榴子鲜”,大概跟我一样,吃石榴,一口吞。喀什石榴真甜啊!轻轻一咬,红宝石一样的果肉就在嘴中炸开,鲜甜的果汁会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幸福感。也许吃相不雅,但于我,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独爱石榴的那种清甜。

⑤还有简便的石榴吃法——榨汁,最适合我们这些懒人。来到了一个鲜榨石榴汁的摊点,一台榨汁的机器摆在摊前,生铁铸就,样子像个迷你型的水压机。把稍稍削皮的两个石榴先后放进去,转动金属手柄,使上劲,玫瑰红的石榴汁犹如琼浆玉液,哗哗啦啦地流出。不知为什么,这榨汁机就是不能用电动的,必须人工来压,仿佛一用电,这杯石榴汁就少了灵魂,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出来的大路货。喝石榴汁的人真讲究,有时候就是这么愣。

⑥老板是位精干的维吾尔汉子,带着笑递来一杯石榴汁,秋阳高照,这一大杯火红极具诱惑力。但我不好意思,推辞了。老板也不强让,又一杯杯递给后面的客人。

⑦我这才看明白,有人一边品尝石榴汁,一边扫摊位上的码,原来价钱早在一旁的木板上写好了。老板话不多,并不与客人交谈,大概汉话也不流利,而主客之间似有一种默契,谁若接过石榴汁,交易就算成了。

⑧我不由担心起老板来,来往客人川流不息,他如何分得清谁付了钱?更何况若有不明事理的人,稀里糊涂接了果汁就走,这样做生意,岂不亏死?然而,老板显然没有这种心机,依然笑眯眯地榨果汁,递果汁,至于谁扫了码也全不在意,好像让客人品尝石榴汁才是他的主业。站在摊头,真令人感动!遂上前,从老板手中接过一大杯。十元,真是物廉价美呀!轻轻品一口酸甜的石榴汁,沁人心脾,回甘无穷,不由为有金子心的老板翘起了大拇指。

⑨热情好客,淳朴实诚,是维吾尔人的共性。无论逛街去超市,不论是卖水果、干果、零食,都可以先尝后买,这是他们做生意的规矩。有时,有些果品是第一次见,不知其味如何,不敢贸然下手,“可以尝么?”随口一问,“可以”,老板答得很爽。这就是他们的性格,就像火红的石榴,火热灼烈,令人久久难忘。

⑩流连喀什古城街头,远处天山依然巍峨,天山的雪线依然一成不变,但投射下来的光束,还是那么温暖和柔和。生活在天山南北的新疆人,共有十三个民族。十三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红红的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⑪手捧红红的石榴,不由想起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把石榴从西域传入中原。现栽种在神州大地的石榴是来自疏勒(喀什)?还是波斯?轻轻剥开石榴,石榴籽累累,古人很喜欢它“多子多福”的寓意,石榴成了吉祥果。对于现代人,更爱石榴的酸甜和果香。秋意越来越浓,里尔克说“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我总觉得他说的就是石榴。喀什古城石榴飘香,正是季节,不妨多吃多赏。

(选自《日月岛文学》)

阅读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不知给父亲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了,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呐。

③我循声走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