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三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栽培茶树和推广茶饮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饮料中,茶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茶文化在中华大地早已开枝散叶,茶之道,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就有了饮茶的习俗。不过,真正把饮茶上升为一门艺术、归结为一种文化,则主要源自唐朝“茶圣”陆羽等的大力推广和宣介。特别是唐之后的宋朝,全民喝茶,已然成了风雅的代名词。小小的茶叶,虽历经风霜,看似毫不起眼,殊不知在清康熙之前的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茶却以盐作为战略物资,曾一起被纳入到历朝历代的国家专营中,足见茶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千百年来,中华茶文化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茶艺鉴赏角度来看,最初人们重视的是茶叶的“色、香、味”,到后来逐步递进到“色、香、味、形”,这种演变,从一个侧面生动呈现出中华茶人对美的不竭追求。从茶技演进的角度而言,一开始,茶叶制作注重的是“蒸青”,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的了解,最终固化为更能使茶叶芬芳持久的“炒青”,精益求精的背后,实则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专注和执着,使中国茶叶这棵参天“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从茶风演绎的层面观之,唐朝的煎茶,宋朝的斗茶,清初的功夫茶……无一不把一代代中国人喝茶的秉性、民族的气韵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材料二:

茶叶是饮品,同时又是养生佳品。从科学饮茶的角度而言,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一,不仅寒暑有别,而且干湿各异,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理需求各不相同。那么在不同的季节,我们都该喝什么茶呢?       

春饮花茶。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珍品。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升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       

夏饮绿茶。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不仅可清热去火,还能生津止渴,对口腔溃疡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夏日常饮,可清热解暑。此外,绿茶营养成分较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       

秋饮乌龙。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之效,“秋燥”宜饮乌龙茶。       

冬饮红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具有暖胃、消疲劳、消水肿和帮助胃肠消化等功效。冬天气温多变,室内外温差较大,属于感冒多发季节。红茶中的茶黄素具有杀除食物有毒菌、使流感病毒失去传染力等作用。       

材料三:

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查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习近平提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他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这一片片鲜嫩绿叶曾经不过是偏僻山村的普通作物,而在习近平眼中,却是能使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坦洋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全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黄杜村白茶种植面积也也已从5000余亩扩大到1.2万亩,昔日荒山变身“茶海”。

材料四: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聚焦中华茶文化,概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茶叶发展史,说明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B、材料二谈科学饮茶,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一,不同季节喝对应的茶,否则会对人的生理有重大影响。 C、材料三报道依托茶文化和茶科技,茶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和未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D、材料四的图表,反映出2015~2020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交易额呈持续上升姿态,茶行业发展欣欣向荣。
(2)、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材料中茶文化都包含了哪些深刻的意蕴?
(3)、古潭茶馆记录着古镇世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演绎着古镇历经的沧海桑田、岁月轮回。

①根据材料二给甲乙两位茶客推荐合适的茶饮。

甲:经常熬夜,是易上火体质,深受口腔溃疡的困扰,你会给他推荐一杯               

乙:家人感冒,他也觉得浑身乏力,食欲不振,你会给他推荐一杯               

②假如让你给茶馆张贴一副茶联,你会选择A、B中的哪一副呢?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A.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B.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类的理想身高是多高

①人类的身高未必是越高越好。现在,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兰人,2014年的统计表明,荷兰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825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1.7米,居世界之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并非人类的理想身高。人类的理想身高应当是168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167~170厘米之间。

    ②理由是,机体的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体表面积与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体表面积相应地增加10%,则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为了维持生存,就需摄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气,从而增加机体各器官的负担,很可能会影响寿命。

    ③其实,人类的理想身高也只是一种假说,是否如此,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过,个子矮的人确实比较健康长寿,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事实的验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矮个子可能真是人类的理想身高。由此,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果不加限制,人类到底能长多高。如果排除所有生物因素,有人从纯物理角度来判断,人能到达的最高高度是7米。人体的密度大约是1克/毫升(立方厘米),人的身高如果超过7米,骨头就会碎掉,所以上限是7米。

    ④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实际上,人的身高还没有到达这个高度时,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就难以为继了。同样是按照物体的面积和体积之比衡量,人达到一定高度时,表面积将按平方数增加,体积则按立方数增加。于是,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就勉为其难,尤其是心血管的功能。恐龙的身躯很大,其神经系统却难以进化到有效管理其庞大的身躯,以恐龙小小的脑袋管理几十吨重的身躯,必然使其成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败者。当然,恐龙庞大的身体导致其行动的不便和巨大的食量,也使得其生存较为困难,种种因素促使其最终走向灭绝。人的身高要达到7米,其心脏和其他器官也得相应地配套进化,而且人的行为和动作将变得笨拙。这虽然并非不可能,却不是人所想要的理想高度。而且,当人的身高如此发展时,人类也会千方百计来阻止这样的进化。

    ⑤另外,人的身高与遗传基因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研究人员也逐步证明基因多态性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身高的显著影响,45%左右的身高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同时,环境因素也能通过作用于基因表达而对身高造成影响。因此,要预测人类身高到底会长到多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⑥其实,人类的身高还是以矮小为好。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容易长寿。例如广西巴马县的百岁老人有81人,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为31.7/10万。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是,百岁老人的比例为0.75/10万,巴马的这一比例居世界前列。巴马人长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男性平均1.5米左右,女性平均1.4米左右。

    ⑦所以,人类的理想身高为168厘米不无道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她静静地站在十米高台上,耳朵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

        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紧贴在台边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

        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自如得活像一条在水里游动的鱼,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然难度系数是3.2,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

        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已经伴随着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于水中,几乎没有落水的声音,只看到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

        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洪亮。

        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第四跳成绩让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差距锁定了这枚金牌。最终,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夺得了这枚金牌。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技“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天工开物》第七卷《陶挺(陶瓷)》中记载:“水火既济而土合……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蓄藏尤其丰厚。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

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有学者介绍:“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瓷器上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瓷器由于具有比陶器耐用美观,比金属制品易于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深深地融入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中,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以茶器、酒器、花器、香器为代表的不同功用的瓷器,因其易于塑造的形体、优美多变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体现出极高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瓷器的器用、造型、纹饰、釉色等,也体现着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敏锐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说“座”道“席”

①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和“跪”很相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罢了。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庄重和恭敬。如果两脚和臀部同时着席,两膝上耸,便称为“踞”或“踞坐”;如果两脚再向前伸展,以手着膝,形如簸箕,便称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轻慢随意的态度。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取代。

②“席”是编织成的铺垫用具,铺在室内供人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③古人坐席十分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出席宴会发言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防止汤汁玷污坐席——既表现对主人的尊重和恭敬,也体现自身的教养。

④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坐次的记载:“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居于主位,东向坐。南向为上位,坐的是项羽的父辈范增,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在鸿门宴的坐席中,张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谓“侍”,就是在主人一侧陪候。

⑤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坐次、席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陪同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起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议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交谈中移坐向前,凑到别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绝交,叫“割席”等。成语“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为怀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胸襟旷达。

⑥现在,虽然人们普遍使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习用“席”来代表座位。在正式会议场合,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参加者为“出席”,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为“列席”,没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会的主人或主持会议的人,后引申为国家、党派或团体的最高领导职位的名称。“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最高的,如首席执行官等。“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