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赣州地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救火骑士

明前茶

第三趟从缙云火场上下来,小腿靠踝骨的地方,已经被摩托车灼热的排气管燎掉了汗毛,火辣辣地疼,回到物资补给站,小张顾不上洗脸,立刻就问补给站的阿姨有没有烫伤药。阿姨迅速蹲下,看了看小张小腿上的伤情,动作娴熟地拿冰块,冷敷,用碘伏消毒……

正好,阿姨的老公也开来了自家的挖掘机,在火场上开隔离带,打量小张的个头与自家老公差不多,阿姨立刻拿出老公的一条迷彩长裤,让小张换上。补给站的阿姨就像这些小伙的亲妈一样,盯着每一个下山的摩托车骑士,敦促他们喝生理盐水,服用藿香正气丸,或者喝败火凉茶。

歇了不到5分钟,凉飕飕的碘伏涂上小腿,小张便赶紧背上背篓,背篓里放上一桶20千克的柴油,后座上再紧绑上一个装盒饭的泡沫箱,他又要上山了。山上的灭火器械正“嗷嗷待哺”,而疲累的消防官兵也该吃晚饭了。

他迷上越野摩托后,经常与同龄伙伴深夜去人迹罕至的山路上飙车。重庆山高坡陡,越野摩托的轮子特别宽,马力特别大,才能爬坡上坎,飙出速度。通常,小张飙完车回家都是凌晨两三点钟了,他蹑手蹑脚地想潜回卧室,但每次都不能得逞,客厅里的电灯忽然亮起,父亲黑着一张脸,爆出炸雷般的一声吼:“你还知道回来啊!你晓得不,崽儿出去飙车,我跟你娘的心就被绳子拴着,在沸水里烫了一回又一回。”小张不耐烦地辩解:“人还能没个爱好?我爱飙车,就像你爱钓鱼一样,违反了哪条法律?”父亲气得直吼:“飙车危险还是钓鱼危险?下次我再悬着心等你回家,老汉我把姓倒过来写。”

这次上山救火,小张提前跟父亲电话报备,原以为父亲会阻止他,谁晓得父亲立刻爽快地推了他一把:“你快去嘛!每个崽儿心头都有一个英雄梦,养车千日用车一时,你此时不去,还等何时?”

此时火势更紧了,远远望去,山头上,两条蜿蜒的火龙头尾几乎咬合,空气中充满焦烟味,小张在半山腰的缓坡上停住,旁边一冲而上的摩托骑士冲他大喊:“上坡后笼头向右,整个人向右猴住,别摔了!”骑士喉咙嘶哑,整个背像蓄势待发的豹子一样拱起。稍微定了定神,小张也轰响油门,朝那快60°的高坡疾驶而去。

到了救火前线,卸下柴油和盒饭,小张领受了新任务:将一名消防战士驮下山去轮休,那名战士已经与大火鏖战了十多个小时,两眼充血,满脸乌黑,只有牙是白的,一坐上摩托车后座,头往小张的肩头一靠,就要睡去。小张忙拍他的肩膀:“兄弟,咱到山下再睡,好不好?下山都有五六十度的陡坡,摔了的人不计其数,要是你睡着了,万一摔下来可危险。”

好不容易将战士平安驮回补给站,一放松下来,小张才发现战士稚气未脱,看上去不过20岁。站上的阿姨大嫂们,赶紧抢过来,替瞌睡的战士洗脸洗手,发觉他两手都有灼伤的痕迹,又忙着给他涂上膏药。

小张又上山了,第五趟,他送了消防水带上山,山上水源不够,火势太猛,消防员临时在离火场不远处挖了水池,要把水引过去,需要很多卷沉重的消防水带;第六趟,小张运送了三大箱矿泉水,背包里还装着藿香正气丸……送到第十二趟回山下吃饭补水时,小张发现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会不受控制地发抖,这是他长达数小时在陡峭的山路上用大拇指按压刹车留下的肌肉记忆。他正用另一只手使劲按摩着右手大拇指,忽地听背后传来熟悉的一声吼:“可算找到我家崽儿了,都找了好几个钟头了。你怎么换了一副模样?走时并没有穿迷彩裤啊。”

蓦然回头,竟是父亲,他正拿着一罐烧伤敷料,给山上下来的人处理伤口,见小张取下头盔,一声惊呼。小张这才知道,他走得匆忙,没有通报家人他到底在哪个物资补给站当志愿者。父母时刻关注着火场新闻,越看越不放心,父亲便骑上电动车,挨个去附近的各个补给站帮忙,顺便寻找儿子。

这会儿,父亲将手中的物事“咣”地一放,激动地抹起了眼泪。

小张也被震动了,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流露过儿女情长,他总是像一座铁塔或者一座缄默的山一样,开口便是风雨雷电,从来对小张都是有点看不惯的。小张赶紧岔开话头对父亲说:“你跟我娘偷着商议,说要找个厉害点的媳妇来管住我,当我不知道哩。今日一看,我不用媳妇管了吧。”父亲抹去眼泪,笑着在他肩头捶打了一拳:“你妈叫我拿来两个大西瓜,快吃两片败下火。等大火灭了,爹请你喝庆功酒。”

小张也来不及说话,他只是再次背上箩筐,抽紧了后座上拴牢物资的绳索。

当他又一次轰响油门,冲出去十几米时,他从后视镜里看到父亲缓缓地朝他离开的方向敬了一个礼,小张心头一热,这是父亲退伍以来少有的标准式敬礼,这是他24年来,第一次受到父亲这么直截了当的肯定,父亲把他当战友,当大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子,一个普通的救火骑士,就这样成了父亲的骄傲。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给下列选项排序。

①小张的小腿被摩托车排气管燎掉了汗毛,火辣辣地疼。

②补给站的阿姨大嫂们,替瞌睡的战士洗脸洗手,给灼伤的地方涂上膏药。

③小张与同龄伙伴深夜去人迹罕至的山路上飙车,回家后收到父亲的训斥。

④小张将一名与大火鏖战了十多个小时的消防战士驮下山去轮休。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从全文来看,起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重庆缙云山火为背景,从众多参与救援的人物当中选取了摩托骑士这一典型形象作为代表来展开创作。 B、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等方法刻画了摩托骑士小张、补给站阿姨、消防战士等志愿者形象。 C、文章在叙事艺术上注意了详略处理,例如,小张第五趟上山时运送引用水和药品属于略写,第四趟上山时,将一名消防员战士驮下山属于详写。 D、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父亲向儿子敬礼,这一敬礼当中饱含着认可、欣慰、与赞赏的思想情感。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⑥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⑦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⑧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⑨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⑩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⑪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⑫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⑬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⑭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⑮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儿子

刘跃清

    满仓娘是个瞎子。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时他娘把他唤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满仓是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他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连队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来,丝丝缕缕地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后不久,连队掀起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就上过一年,士兵们比练庞中华的字帖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士兵们了解得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

    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永远回来了,就在村口东山坡上。满仓是他们指导员和政治部组织科一位干事装在一个小匣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炮仗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一张照片,还有些药物、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是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里正有76个兵。

    满仓已是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醒过来了,她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车(节选)

李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村庄安静地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鸡和狗儿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报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喋喋不休地抱怨。

②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敲起鸳鸯板,清清嗓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③说唱的曲儿无非《水浒》《杨家将》 这么几出,但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整顿石头的工作结束,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或者回家。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自行车的后座上。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什么”,转身就出去了。

④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靖安寨一个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母亲仍不赞成这些。瞎弄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什么。

⑤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清晨或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

⑥日子一天天地溜走,时代在悄悄地变迁,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

⑦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小路的尽头是灰蒙蒙的天地相接所在,神秘而悲情,父亲一头扎过去,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

⑧这样不知多少年。父亲终于彻底回来了,就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他老了许多,白发丛生而且发量稀疏,门牙掉了一颗,就那样豁着。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像父亲一样衰老不堪。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那匹纯种的栗色马也不堪旅程的遥远、艰辛,瘦得皮包骨,显得有气无力、双目无神。

⑨父亲在家老老实实地待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冲破土层,花儿开了,把那二十四条小路重新打扮得生机盎然。栗色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重新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父亲套上马具,牵着缰绳走出院门,溜达着出村,沿着其中一条小路,再次走向远处那道灰蒙蒙的天际线。

(节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①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母亲生怕我就此失学,急着四处托人,在受尽无数拒绝和讥讽之后,总算让我有了归处。

②漫长的假期里,想起我不堪回首的过往 , 我想了很多很多。每每看到母亲那双暗藏泪光的眼睛,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莫名的苦楚。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决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决定走正常孩子的路线,决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辛劳的母亲。

③开学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新教室最后面角落里靠窗的空位上。阳光穿过春日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窗台上,远处,有一群飞鸟在蓝天上盘旋。我心里恍然有了一种重获生机的喜悦。

只可惜,现实并没有因为一念之间而被点亮。第一节数学课,我虽然听得有些迷糊,但还是坚持把板书的内容抄到了笔记本上。尽管我对笔记的内容仍然是半知多不解 , 但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⑤课后,前排男生聊得前仰后合,惟独我默然地坐在窗台旁,享受这份被集体忘却的孤独。有几次,我真想插上前去,和他们说上几句,并因此熟悉,成为日后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另一个冰冷的世界。下午体育课的时候,自由活动的哨声刚一响起,那些原本在我周围与我紧密相贴的同学们便一哄而散,将我抛在了广袤的操场上。我坐在荒凉的台阶上,看远处的男生们狂奔,投篮,呐喊,尖叫。偶尔,会有一个棕色的篮球朝我飞来,我稳稳地将它接在掌中,朝远处的那群男生抛去。顷刻间,他们又恢复了喧闹,将前一秒的我深深忘却。

⑥终于有一天,数学老师想到了我,问了我一个关于几何公式的问题。我站在众人的目光中,紧张得语无伦次。结果,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受到了第一个别样的惩罚:誊抄公式一百遍。血色的残阳刺穿窗玻璃,照在站在教室角落里的我身上,把我消瘦的身影投射在前排男生的桌面。我眼角的余光看到他们正在用手指蘸着可乐勾画着我的轮廓,隐忍的笑声里,让我感觉自己正蒙受着奇耻大辱。

⑦前排男生悄悄递来纸条:“需要帮忙吗?五十遍,十块钱,轻松帮你解决问题”。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我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事后,我彻底被前排男生们孤立了。每次分发作业,我的作业本要么会被他们扔在杂乱的讲台上,要么从此人间蒸发,消失在遥远的银河里。于是在这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的作业本便经常是崭新的。

⑧我又留起了长发,并誓死不剪。为了保持我原有的特立独行,我再次彻底放弃了数学课。班主任几次找我谈话,均无果而终,最后,在班会上大肆批评,恨不能捶足顿胸,血泪纵横,直言我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没出息、最叛逆的孩子。

⑨那天清早,从网吧里出来的我,正巧遇到班上女生在校门外的岔路口遭歹徒抢劫。她无助的尖叫和哭泣声激起了我的血性,我信手提起砖头,只身狂追了整整三条街,最后气喘吁吁地将他制服。等到民警赶来把他押送到派出所,再录完笔供,已是中午一点多。我胡乱吃了碗清汤面,在网吧的沙发上睡了一个钟头,醒来后再三挣扎,自己到底要不要去上课。

⑩刚进教室,便被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吓到了。前排男生一同高呼:“英雄!英雄!英雄!”我笑笑,在众人的注视中低着头,走向教室的角落。一个精致的礼品盒,安静地躺在我的座位上;零乱的课桌,也不知何时被收理得整洁有序;我的数学作业本,第一次工整地摆放在了课桌之上。

⑪在泪光中重新审视自己,原来一直信奉的特立独行,真的不过就是年少无知的轻狂。因为自己的怀疑和抗拒,也因为自己的狭隘与浅薄,同学风趣的玩笑被我当作了讹诈,老师真诚的劝诫被我当作了耻笑。收起了个性的尖刺,才发现自己内心早已被戳得百孔千疮,其实却无比渴望能得到别人温暖的熨烫。

⑫我几乎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何时与他们融在一起的,自己又是何时剪短了头发,重新拾起数学课本,做回一名循规蹈矩的中学生。只是,我比谁都清楚,叛逆的孩子其实最为孤独。他们之所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旁人的关注。但谁又能料到,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刺痛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

(文/李兴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