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徽州建筑
①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共同向南方迁移。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等,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新安江、乐安江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哺育生灵,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于是,这里便成为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被后世称为徽州。
②徽州,山地遍布、平原稀少。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即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虽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但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都要挤在同一房间内,多有不便。
③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于是,便进行了南北建筑大融合。首先是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构架,构件较小。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内部的使用空间较为宽敞。人们吸取两方优势,在厅堂等重要空间,以抬梁式构架为支撑;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替换为穿斗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就此诞生。其次是建筑形式的融合。移民们参照当地“楼居”形式,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一层中间为厅堂,两侧为长辈或屋主卧室,二层为晚辈或女眷卧室。顶层的楼板处还可以挑出木条形成晒场。卧室、厅堂等空间,因袭四合院布局,在建筑之中围合出一方院落,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让其在视觉比例上显得幽深窄小,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侧的二层,修有一圈座椅,上面雕花缀朵、镂空纤巧。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被称之为美人靠。在雨天,雨水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是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另外还有建筑外貌的融合。门楼作为屋主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为房屋的重点装饰之处。门楼上的砖雕,也往往细致繁复、争奇斗艳。一幅雕刻完善的门匾,从近景到远景,一般有7~8个层次。门楼两旁的石鼓、石狮等石雕也是精雕细琢,室内的木雕装饰更是一绝,比如两头雕刻流云飞卷、弯弯如月的月梁。还有斗拱、窗扇,甚至是脚边的门板,均可雕饰,令人叹为观止。雕刻的题材,动物如龙、凤、麒麟、龟、鹿、喜鹊、蝙蝠,植物如梅、兰、杏花、竹、菊、松柏、海棠,场景如耕种、砍柴、放牧、狩猎、宴饮,文字如福、禄、寿、宝……这一切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众多的人口与稀缺的土地资源,让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窘迫。有的街巷,甚至只留“一线天”,木质的建筑如若着火,难免殃及一片。于是,人们将外墙抬升,高过建筑的屋顶,用以阻隔火势蔓延,是为封火墙。其墙体沿着人字形的屋檐,层层跌落、上覆瓦檐,形象类似马头,因而也称为马头墙。家家户户沿着高低错落的地形连成村庄,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和谐。
⑤村落的基址一般选在枕山环水之处。枕山,可阻挡冬日的寒流,让富含水汽的南风,在此停留降雨,调节村庄小气候。环水,使活水流经村落,既保证生活饮用所需,也便于养殖水禽、鱼虾以及灌溉农田。人们在流水出入村庄之处,涵养树木、修建亭榭,形成古代罕见的公共园林,即水口园林。如唐模村,远处的黄山余脉隐约可见,自东向西而来的檀干溪,将村子一分为二。而流水进入村庄的水口处,有亭、坊、馆、榭以及上百年的古树。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正所谓“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街道伴水而生,在临水一侧,修建座椅、美人靠,建筑本身与水中倒影,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若河流没流经村落,人们便修建引水渠,即水圳,以引水入村。如宏村,从入水口到出水处,天然存在约4米的高差,河水流经全村只需约35分钟,可保证流水不腐。日常用水中的米渣、菜叶随水圳流入南湖,喂鱼肥藕,富含营养的鱼粪、荷叶流入耕地,壮苗丰田。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推动村庄不断壮大。水圳沿途人家,引水入宅,形成“水院”或“水园”。或一方鱼池,或几竿修竹,即使在有限的院落内,也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
⑥当我们在徽山徽水间遇见粉墙黛瓦,当成百上千幢徽州建筑映入眼帘,我们才会愕然记起,它从来都应该属于这片山河,属于这里故人的乡愁。
(有删改)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 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 “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选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才每创经录的_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选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 年中国稻谷、 小麦、 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 种植面积 (万公顷) | 总产量 (万吨) | 单位面积产量 (万吨) |
稻谷 | 2945 | 20849 | 7.08 |
小麦 | 2352 | 13772 | 5.86 |
大豆 | 1024 | 2028 | 1.98 |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