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游于物之外则乐

桑林峰

①天伦之乐、助人之乐、廉洁之乐……快乐的人生是惬意的,人人向往之。然而,人们往往容易悲多乐少,其根源在于“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果被物欲所蒙蔽,一味追求富贵荣华,反而不会太快乐。

②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以他自己为例,说他之所以“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就在于超然物外,不为物所困。他最后得出结论,“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③苏轼的人生,历经坎坷,经受多次被贬。但他不沉沦、不悲观,淡泊明志、怡然自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与他游于物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④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苏轼所说的“寓意于物”,就是游于物外的意思。人可以有爱好,但不能被爱好所困。为了所谓的“雅好”,而不知收敛,搞起了无度占有,那不仅不快乐,反而深受其害。苏轼对书画十分珍爱,他认为自己早期是“留意”于画, “颠倒错缪失其本心”,后来则是“寓意于物”,将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故而常乐。

⑤游于物之外,首先要有“道”,这个道就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高尚品格。孔子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被称为贤人,很大原因就是他有着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风尚风范。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才能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追求远大理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乐,是“众人之乐”,也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群众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他就快乐。欧阳修的快乐观,蕴含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之意,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⑦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快乐更应“游于物之外”。孔繁森曾说: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党员干部的快乐,应该乐人之乐,以服务人民、帮助他人为乐。雷锋、郭明义如此,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同样如此。这些优秀共产党人,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幸福,他们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也是快乐的人生。

⑧是否游于物之外,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展现的是其宗旨作风。只有秉公持正、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才能拥有快乐、健康、高洁的人生。

(1)、选文②~④段引用了苏轼的故事及诗文内容,有何目的? 
(2)、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共同富裕”是党不懈的奋斗目标,第⑤段的观点是否与该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基本的文化自觉 应从敬重文字开始 

                                                                            周天一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字。
      ②然而,对文字的滥用和扭曲,现在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笔一画的手写汉字逐渐为电脑键盘的敲击所代替,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一些喜欢求新逐异的年轻人,以自造“火星文”为时尚,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比如把“请不要使用错别字”转换成“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个字都用的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可是却古怪离奇,难以理解。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精品装璜”(潢)、“补胎冲(充)气”、“欢渡(度)春节”等等,不胜枚举。由此看来,语言文字的规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
音、义系统,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
      ④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萧索意绪。“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周邦彦妙写荷花神理,尽显一派绝佳风致。
      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⑥任何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而不仅仅是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上古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甲骨文、钟鼎文、行楷隶篆,汉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
      ⑦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山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本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的力量

李 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②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 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 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 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有些人一旦失去了高尚的信仰,物质欲望便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利益至上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积极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文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雷锋精神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①雷锋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仍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雷锋具体的节俭行为可能带有时代的痕迹,至今深入人心。作为一种精神文明,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

②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内容。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且滋养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③雷锋精神中“信念的能量”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眼点。这种信念,古仁人亦有之。如龚诗所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歌德也曾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是对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向往,那样的社会自然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高度实现。雷锋精神为当前有限条件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指引。

④雷锋精神中“进取的锐气”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的成功提供了不竭动力。充分展示出现实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奋斗意志,如果全人类都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意志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一定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⑤雷锋精神中的“大爱的胸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情感文化基础。雷锋在特定时代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爱本质上是生命之爱、社会之爱、人类之爱。这样的大爱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泛滥,而是针对那些遵守真善美原则基础之上的社会群体。只有通过超越性的大爱,而不只是利益约束,展现出对于全人类的博爱。共同价值需要全世界人民在大爱上形成共识,在涉及人类命运的问题上以大爱胸怀共同行动、共同呼应。

⑥雷锋精神中的“忘我的精神”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活动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忘我、大公无私的忠诚精神已经成为革命队伍中的普遍要求,雷锋精神是这种忘我精神境界的集中代表。而今,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CCTV《感动中国》栏目给予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高度评价。一个个不断涌现的“雷锋”,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

⑦雷锋精神属于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我们要让雷锋精神不仅继续光耀中华,使之光耀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3月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