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跟我登上“雪龙2号”破冰船

①“雪龙2号”是一条以极地水域科学考察为首要任务,兼具极地考察站后勤物资运输能力的“绿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于2019年7月11 日在上海正式交付,当年年底被编入中国第 36 次南极考察队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自此,我国极地科考进入“双龙探极”新时代。

②“雪龙2号”总长122.5米,排水量约1.4万吨,满足包括极区在内的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需求。作为一艘现代化的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最为令人关注。“雪龙2号”是全球首般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艏向破冰时能以 2~3节船速连续破 1.5米厚的冰加 0.2 米的雪;艉向破冰可在 20 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中不被卡住,可实现冰区快速掉头。这意味着“雪龙2号”具有更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的极地考察区域,并延长在南极和北极的考察时间。

③“雪龙2号”拥有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机舱、智能船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全舟共安装设置了 7 000 多个智能感应“神经系统”。这套智能化平台可以对内、对外收集信息,优化船体功能,也可以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气取、交换和展示。机舱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主柴油机、发电机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记为船舶操作提供决策建议,提前发现船体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并实现船舶和科考认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

④“雪龙2号”续航力2万海里,载员90人,自持力160天。由于安装了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并配备两套动力定位系统,可在6级风、1.5节流速时满足漂泊调查作业要求,通过船上电力推进器、艏艉侧推协调配合,船艏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可以动态克服风、浪和海流,使船“稳如泰山”,实时地把船稳定在需要的位置和方位,满足大型科考设备的位收放要求,为定点的科学考察提供精准的位置。当遇到坚硬高大的海冰冰坝时“雪龙2号可以利用艉向破冰能力,船艉的螺旋桨就像“粉碎机”那样,将冰脊下方的冰块“掏空”,帅气地原地掉头,在冰区航行和作业时可以做到“闪转腾挪”,机动性表现更强。“雪龙2号”随船还配有一架莱奥纳多 AW169 型直升机,用于承担寻找冰区航道、应急救援、人员运送、远距离看和物资吊运等任务。

⑤ 作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雪龙2号”科技含量更足,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诸多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利用配备的各型绞车、吊架、海底取样器、温盐深仪(CTD,一种用于探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等信息的探测仪器)、声学设备、水下机器人等,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生物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和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船上配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可以对现场采集的数据和样品进行分析、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极地科考中,科考队员进行取样调查和布放海水探测器的时候都是站在船边,安全隐患很大,如果船边浮冰太多,取样器甚至无法下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雪龙2号”建有一个160 平方米的月池车间,设置一个约 10平方米、直通海水的“井口”这个“井2”被称为“月池”,科考仪器设备可以从这里直接入水,即便是 100%海冰覆盖的海区也能进行采样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雪龙2号”还在甲板上配备了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室,可提高海洋科学考察的机动性。同时,随着破冰能力的增强,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和保温设计也更好,可以把原有的仅限于夏季的考察延展到春季和秋季,有利于更加系统掌握极地海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雪龙2号”破冰船,文章从强大的破冰能力、智能化程度更高、机动性更强、先进的调查观测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B、“雪龙2号”拥有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机舱、智能船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套智能化平台可以对内、对外收集信息,优化船体功能,也可以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知、获取、交换和展示。 C、“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和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艉向破冰时能以二三节船速连续破 1.5米厚的冰加 0.2 米的雪。 D、“雪龙2号”建有一个“月池”,科考仪器设备可以从这里直接入水,即便是100%海冰覆盖的海区也能进行采样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
(2)、文章多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分析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色彩是魔术师
      ①颜色会让人产生错觉。
      ②不同的颜色即使处于同一位置,带给人的距离感受也是不同的。像蓝色这种冷色调,总会给人相对较远的感觉,如果跟着一辆蓝色的车就更容易追尾;而像红色这样明亮的颜色,会时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像近在眼前。
      ③其实色彩也是有重量的,相同的两个箱子,会使人感觉黑色的那个格外重,而浅色的就稍微轻一些。这就不难解释,搬家时浅色的纸箱会让工人们觉得不那么重,黑色的保险柜则会让小偷第一眼感觉“太沉了,我搬不动”。
      ④日本色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两个人分别放入蓝色系和红色系墙壁的房间,然后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在里面待上一个小时后再出来,结果发现红房间的人42分钟就出来了,而蓝房间的人70分钟后还没出来。可见,人的时间感受也会被周围的色彩所扰乱。
     ⑤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曾借助颜色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他们把车间原来带黑线条的深绿色重新油漆成浅蓝色和乳黄色,结果,工人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因为他们的疲劳感减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②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③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构,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论:不必谈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遍布龙形,民间也不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竟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衰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 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 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邀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 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 【乙】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闻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选自《习近平:在二O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