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历史月考试卷
材料一 经过三十年战争,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摘编自杨泽伟著《国际法史论》
材料二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家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材料三 1948年12月7日,新华社社论写道:“人民银行新货币的发行,预告着解放区货币的进一步巩固,和解放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同日,第一套人民币正式开始发行。如今,人民币的载体随着技术发展将不断演变,而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至此,人民币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黄紫豪《承载着峥嵘岁月人民币见证经济腾飞历程》
材料 人民币问世以来,在印制和防伪技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所示为各套人民币的相关信息。
发行时间 | 代表性技术 |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正式发行,1955年5月停止流通) | 采用在票面图案中加入“暗记”(即将图案放大后,会出现特定的口号字样)的防伪方式,未使用水印、紫外线荧光物质等 |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开始发行,1964年4月、1999年1月、2007年4月分批次停止流通) | 开始采用水印防伪;其中3元、5元、10元的钞票由苏联代印 |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开始发行,1999年12月纸币停止流通、2000年7月硬币停止流通) | 全部使用国产印钞机印制,在国际印钞界首次实现干胶印一版多色接线印刷,和广泛使用安全线技术的欧美货币相比,“个性”十足 |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开始发行,2018年5月停止流通,个别小面额除外) | 1元以上的主币上增印了盲文符号;采用多种雕刻制版、多色接线新技术,以及防伪安全线(全埋式) |
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10月开始发行,为现行人民币) | 券别结构、钞票材质、制版印刷等全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2015年11月,100元纸币调整了票面图案、防伪特征及布局,机读性能进一步提高 |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名片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展”(2018年)展会内容整理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条人民币发展线索,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发展线索源自材料,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