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鱼鳞图册是明代征收田赋时作为凭据之用,故亦称“地亩册”。此法乃丈量田亩推行于全国,实始于明太祖。史载:“颁鱼鳞图册,以核天下土田。”明朝颁布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核实掌握全国田亩数量 C、征发赋役维护国家统治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培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和沿革,虽以监察百官清康与否为重要任务,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

材料二: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盆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奉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刘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在实施中即为:政府向谁负责,就由谁行使对行政的监督权。所以在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多设立在议会之内,由专门机构负责,体现为一种立法监督和行政监察的夸一。监察机构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二类,'是监察委员会——议会之中专司国家行政监察职能的常设委员会机构,负责一般的行政监察;一是监察专员——直属议会,是议会中高级官员,但不是议员,由国家元首任命且只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屈双湖《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统治阶层认为,巡按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明太祖说:“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在中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会同巡抚行使监察人事司法之权,巡按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直接问拿。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一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仅在英宗时期,就对25名巡按进行了指控。明代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在监察地方吏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赵京京《明代巡按制度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虽然沿袭明朝巡按制度,并“许巡方御史不时纠劾”之权,但顺治帝也一再声称,巡按御史“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顺治十一年(1655年)四月,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顺治十七年(1661年)六月,都察院又以云南用兵,粮饷不足,请停巡按御史。

此后,顺治帝令大臣具奏,从而引发了一场巡按废遣之争。清初著名史家谈迁在论及顺治罢巡按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顺治十二年(1656年),都察院左督御史龚鼎孽力请恢复巡按,但“满人不以为然”。

——摘编自林乾《巡按制度罢废与清代地方监察的缺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