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中试卷

阅读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小传)

①父亲出生于1978年,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汉族。7岁时,他就要学着帮父母分担家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光着身子下河捉鱼摸虾,因寒冷而直哆嗦,更常被虾夹得哇哇大叫。谁能想象,这是一个7岁孩子的生活?

②可艰难困苦的环境和不幸的生活并未打倒他,反而更加激励着他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灰心,不放弃,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一直努力着……

③那时候过年,虽然没有如今这么丰盛的饭菜,没有干净舒适的新衣,但也十分热闹。大人们忙着准备食物,孩子们打打闹闹,捉迷藏,做游戏。唯独他,一个人躲在家中认真地看书。

④可是老天爷似乎并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也没有体谅他的艰辛,反而将更多的不幸抛给他。

⑤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万物复苏,台阶上也长出了碧绿的青苔。12岁的他去水塘打水,满满的一桶水压得他那黝黑而瘦弱的身躯不住地摇晃着,一不小心踩到青苔上,“砰”的一声摔倒在地,后脑重重地磕在坚硬的地面上,满桶的水也打翻在地,就像他的梦想一样瞬间倾覆了。

⑥摔倒之后,他一连几天都感到恶心,想吐,吃不下饭。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就医。可是他和爷爷奶奶都明白,那应该就是脑震荡。

⑦这件事曾让他一度伤心不已,倍感沮丧,可是,他并不甘心,不想就此放弃!强大的自尊和顽强的意志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习变得更加吃力——不知道是不是那次摔跤的后遗症,但是,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努力为人生拼搏。父亲说:“虽然我不一定做得最好,但是我发誓一定要做到最认真、最刻苦!”

⑧老天爷终究还是看到了他的努力!

⑨20岁的他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30岁的他考研成功;如今,他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⑩他,就是我41岁的父亲,我那倔强而执着的父亲!

(1)、为了刻画父亲倔强而执着的性格,文章选取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光着身子下河捉鱼摸虾,因寒冷而直哆嗦 , 更常被虾夹得哇哇大叫

(3)、在传记中,直接引用父亲(传主)的话“虽然我不一定做得最好,但是我发誓一定要做到最认真、最刻苦!”,有什么好处?
(4)、文章的第④段有何作用?
(5)、本文与《列夫•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拙的父爱

    他真的是一位非常笨拙的父亲。

    这是一个大型综艺节目,类似于各种选拔赛。台上一个个帅哥靓女,或歌唱,或舞蹈,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才艺发挥到最好。精彩之处,台上台下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当他站在舞台上时,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他的年龄不再年轻。与众多参赛的小青年相比,他俨然就是“大叔”级别的。

    按说,“大叔”级别的人物参赛也不算什么,或许还能一鸣惊人,出个中国式“苏珊大妈”。但是,他似乎又不具备这个才能。

    音乐响起,我就看到了他的拘束,接着一开口,更大的失望袭来。他竟然合不上节拍,吐词也不清晰,这些都是歌手的禁忌。台上评委的灯齐刷刷地灭掉了,他陷入一种尴尬与难堪的局面。但是,他依然执着、含糊不清地唱着,灯光下,他的额头爬满汗水,沧桑的脸上似乎因难堪与拘束,显得又苍老了几分。台下嘘声一片。

    这真是个乌龙事件,自综艺节目开播以来,从没有过这样的局面,主持人忍不住叫停。音乐停下来,他似乎更孤立地站在舞台上,手足无措。

    “你一定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能说说你为什么来这个舞台上吗?”主持人问道。台下揶揄声此起彼伏:现在人真是想出名想疯了。

    男人低着头盯着自己的鞋子,半天才抬起头说话了。他的话语依然不清晰,一字一顿,原来他竟然还是一个有语疾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大舌头”。

    他说:“非常抱歉,我不会唱歌。我这么做,是想恳请评委能给我女儿一个上台的机会。我女儿今年八岁,特别喜欢跳舞,能跳出完整版的杨丽萍的《孔雀舞》,只是她年龄小,不够参赛的资格。可是,女儿太想上这个舞台了,恳请大家给她一个机会,恳请大家明白一个做父亲的心情。”

    原来,所有的难堪,所有的笨拙,都是为了他的女儿。

    他女儿终于站在了这个大型的舞台上。孩子的舞蹈果然不错,她开心地跳着,像一只欢快的小孔雀。台下的男人望着女儿,也欣慰地笑了,笑得泪流满面。

    在如潮的掌声里,女儿跳完了舞蹈。我知道,那掌声,一半是给女儿,一半是给父亲的。

    主持人问女儿,知道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女儿摇摇头。于是,主持人让她看看大屏幕:她爸爸是个切割大理石的火烧工,每天在高温下工作。为了这次上舞台,作为一个有语疾的父亲,所做的努力,她也是不知道的。天真无邪的女儿,活在自己的舞蹈梦里,并不知道父亲的辛苦。

    画面以回忆的方式,重演了他坚持让女儿学舞蹈的过程。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发现了女儿的舞蹈天赋。只要他家那台老旧的录音机一放音乐,女儿就随之翩翩起舞,只是,女儿的舞步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显得有些凌乱与别扭。看看喜爱舞蹈的女儿,想想家里拮据的生活,他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送女儿去了舞蹈学校。学舞蹈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家里没有空调,他就去附近的冷库里,捡拾一些废弃的冰块,然后回家放在盆子里,用电扇吹,这样练舞蹈的女儿就不至于那么热了。冬天,他用捡拾的煤块在屋子里生火,把贫瘠的小屋照映得暖暖的,也让跳舞的女儿感觉暖暖的。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女儿终于走向了梦寐以求的大舞台。

    后来,导演组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这个男人因语疾并没有成家,这孩子是他捡来的弃婴。可是他央求导演删掉了这一块儿,他说他永远不想让女儿知道这个秘密。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目睹了这晚最感人的一幕:大屏幕上,父亲辛劳的身影,还有他为了女儿,站在舞台上最笨拙、最尴尬的一面。

    节目之后,我复制了一个光盘,送给了孩子。我想让她明白:父亲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笨拙,都是为了更好地爱她!我想随着女儿的长大,她一定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也会深深地爱着这个笨拙的父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出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是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

    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

    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跟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总想用最快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绿豆荚来。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

    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一位老人。

    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这一双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

    ⑦去年秋天,我随着学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乡村里一个人民公社参加劳动。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热心地教我们:怎样抓玉米秆,怎样下刀砍。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我虽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这一双手就生动地具体地说明了她的历史。我用不着再探询她的姓名、身世,还有她现在在公社所担负的职务。我一看到这一双手,一想到和母亲、王妈的同样的手,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再说什么别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了。

    ⑧就这样,在公共汽车行驶的声中,我的回忆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直牵到现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这一位老妇人的手上。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

(节选自季羡林《朗润集》,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

梦幻月圆夜

【美国】亚当·雷克斯

圆圆的月亮低低地挂在空中,触摸着树梢。

我们轻轻感叹:月亮真大、真美啊!

透过后座的车窗,我跟随它飞行。

穿过沉睡着的黑暗的公园,穿过空荡荡的明亮的街道。我渐渐沉入了梦乡,被抱上了床。

第二天早上,月亮更低更大了。它几乎就落到了地上。它停留在我们的后院。

我问:“为什么它这么大这么低?”“为什么它在我们后院里?”

“嗯……”爸爸说着,摸摸下巴。

“请把我举起来吧。”

站在爸爸的肩膀上,我用指尖抚摸月亮。它是那么雪白而冰凉。我爬进月亮的一个凹坑。

“我要到处瞧一瞧。”

“好啊。”妈妈说道,“把你的外套拉上,可别着凉。”

我走到月亮的上方、下方和你看不见的地方,再走向爸爸和妈妈等我的地方。

清晨没来光顾我们,黑暗中,小镇苏醒了,人们出门去工作。

在学校,我们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睡啊睡啊,睡过了午餐时间。我透过密密的睫毛,透过朦胧的窗户,透过细细的树枝,看见那蓝蓝的圆月也回望着我。

科学课上,艾伦小姐说道:“月球的引力使潮汐转向。”

英语课上,她说道:“Moon是名词,有时也是动词。”

数学课上,她写下:“1+1=月亮。”

随后她眨了眨眼,从黑板前退开。“不对……”她说道,“我好困,下课吧。”

一路上,我看见疲惫的小镇居民。他们默默地拖着脚步走过烂泥地,在等红灯时就打起了盹。

布里克街的乐队只是对着麦克风叹息。“噜啦啵,我爱你。唰噜啦,噜啦啵。”

后来,我开始打哈欠,    ▲    

在我家的后院,爸爸妈妈想用毯子和桌布把月亮掩藏。

“这是热气球吗?”邻居倚着篱笆打哈欠。

“是的……我想是的。”妈妈回答。

爸爸说:“这是最新的时尚。”

就在那时,潮水悄悄涌来,流入我们的后院。它柔柔地漫了进来,浅浅地在我们的月亮下停驻。

“真大啊,”我感叹,“真美啊!”

“真潮湿啊!”爸爸说。

“它不属于我们的后院,”妈妈说,“而且这么多狗聚集过来狂吠,也让我无法忍受啦。”

我说:“也许我们应该开车带它出去。”

就这样,我们开着车,带着车窗外的月亮,穿过空荡荡的明亮的街道,路过沉睡着的黑暗的公园。它跟随我们飞到山顶,落在了树梢。

然后,我告诉月亮:“待在这里哦。”

我们的车轰响着开走,我叮嘱月亮:“留在那里吧。”

于是它就留在空中,留在小山顶上。当我们往低处开去,它看起来越来越小,越来越高。

“它走了。”我说。

“是啊,月亮走了。”爸爸说。

“我们上好的桌布也跟着走了。”妈妈说。

在轻声低语的车里,我沉入了梦乡。爸爸把我抱上床,道了晚安。在别的小镇和邻居们的床边,人们也都互道晚安。

关了灯,到处都是宁静的夜晚。                                          ——(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