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着娘上楼

    ①在市医院住了十天十夜,娘终于出院了。

    ②我结完账,一路小跑着回到病房。娘斜躺在床上,见我回来,努力支起虚弱的身子。

    ③我搀着娘,穿过医院长长的走廊,从来苏水味,还有说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药味脱身出来,步入院内的天井。午后的秋阳,暖暖地照在身上。甬道上斑驳的碎影,是一幅画铺展在阳光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骤然响起温弗尔特赞美生活的诗歌——“世界美如斯”,我庆幸,娘从蛛网中挣脱出来。在医院门口招了一辆计程车,扶娘贴窗坐下,一路上,娘一句话不说,只是贪婪地望着窗外。

    ④来到我住的楼下,娘执意要自己爬楼,轻微脑血栓初愈,步履蹒跚,刚攀上几级,额头已渗出大滴的汗珠。我在一旁注视着娘苍白的头发,佝偻着的腰,颤巍巍的样子,脑子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脱口而出:“娘,我背你上楼吧”,说完这句话,自己也愣了。⑤活到四十,还从来没背过娘,这可是人生头一遭啊。娘也愣了,略显迟疑地看着我。娘一向固执,但这次却没有坚持,只是欲言又止地点了点头。

    ⑥我不再说话,弯腰,在娘面前蹲下,娘伸出双臂,绕过我的肩头,轻轻地伏上我的脊背,手上裸露的青筋好像蚯蚓在爬,七横八拐。小心翼翼地,托着娘,起身,迈步,上楼。原以为会很吃力,没想到,娘轻飘飘的,还没有一袋面沉。

    ⑦“曾记当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娘已74岁了,想到我的娘已是风中之烛,瓦上之霜,鼻子一酸,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

    ⑧过去,娘含辛茹苦哺育我们的一幕幕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娘一共生了我们三个子女,哪个娘不是背四五年,这样算来,娘竟有15年在背孩子。尤其是我,最不让娘省心,儿时体弱多病,生下来睡反了觉,一放到炕上就哭闹不止,一趴上娘的背就安静下来,直到5岁了,娘还背着我。据爹说,那时的我在娘背上一趴就是一个下午,就像膏药一样扯都扯不下来!不管娘是生火做饭,洗洗涮涮……

    ⑨娘就这样背过春,背过夏,背着我们一个个长大,成家,生子。还没来得及喘气,娘又毅然地背起第三代,眼见孙女、外甥从娘的背上稳稳地站到地面,这下,该轻松了吧。但随着我们读书,结婚,买房,她不得不为此左挪右借,又扯下一身的饥荒……

    ⑩我背着娘,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脑子里好像装了架放映机,一会儿正转,一会儿倒转。

    一步,一阶,一层……七十多斤的娘轻飘飘的,却“压”得我鼻子阵阵发酸。

    “累不,儿子”,正值我回想的当儿,娘的发问把我从过去拉回到现实。我摇摇头,故作轻松地说:“不累。”谁知,她略带愧,意地说:“当初要不是困难,也不会买6楼,让你们住着不方便。”当时六楼是顶层,楼价最便宜。

    蓦地,我的心就像针尖戳了一下似的,隐隐作痛,我哽咽地安慰娘:“顶楼蛮好的,阳光充足,通风也好,还能锻炼身体……”没想到,娘接着说了一句:“累你爬了72级台阶。”

    刹那间,我错愕无语。

    活了这么大,我就背过娘这一次。这一次,难报母爱于万一。娘为我们付出从来都是倾其所有,但娘对于我们的给予,却从未忽略一点一滴。

(1)、请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田字格中

含辛茹苦    拾级而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节。
(3)、选文③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文尾说“娘为我们付出从来都是倾其所有”。请从文中概括出这样的一个情节加以印证。
(6)、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深度文章,读后你也一定颇有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份亲情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瘦马铜声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马老师的爱人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老师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现代文阅读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修鞋老人和他的小摊

①一台上线机,一块工字形的黑铁钉垫,一块胶皮围裙围在腰间……在小区门口附近,修鞋老人和他的小摊是一道特有的风景。

老人姓李,七十开外,花白头发,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耕起了明显的沟沟坎坎,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穿着一身青色的中山装,手臂上戴着双青色的袖套。他很热情,见到每一个出入小区的人,脸上都会露出善意的笑。小区里的人鞋底穿了,鞋帮断了,拉链脱了扣,大都往他那儿送。把皮鞋往鞋摊前一扔:“师傅,早点修好啊。”下午下班回家,一双双焕然一新的皮鞋已整整齐齐地摆在鞋摊前。

③近年来我经常散步,一双皮鞋,磨损严重,即将洞穿见底,舍不得扔掉,准备拿去修补一下,让它“涛声依旧”。那日,天气凉爽,我来到李师傅处修鞋。看见我,老李微笑着对我打招呼:“来了啊!”“鞋又坏了。”我脱鞋,老李顺手扔给我一张干净的布垫子,让我踩着。

④见人不多,我与老李拉起了家常。老李告诉我,他原先是本市一家皮革厂的工人,干的就是做鞋子的活。企业改制回家后,出于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以及生计的需要,他走上了街头,干起了修鞋的营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谈着、谈着,他聊起了心得:“干修鞋这个行当首先得沉住气,要做到生意好坏都要耐住性子坚守。其二不要恋大钱,一二元的生意也要全心去做。另外,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让大家伙满意,你才能在街头站住脚。做这行成就感更重要,街坊邻居离不开我的手艺,而我也离不开他们的陪伴,日子一天天过得很舒心。”

⑤我不无担忧地说:“现在修鞋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你还能干得下去吗?”老李坦然一笑说:“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还是不能丢。鞋子穿烂了穿坏了的还大有人在,所以我的这门手艺不能丢,要为大家伙提供方便啊!”多么实在的老李,多么朴实的话语。

⑥银杏树荫下,老李嘴里叼着两枚黑铁钉,膝间夹着那块工字形的黑铁钉垫,右手的小锤使劲锤下,“嗨”的一声,那鞋砸得够实够准。他身子微微前倾,换只手,飞快地在上线机上绕了线,左手掌着鞋子,右手一上一下,优美匀称地上下绞动,“咔咔”声中,一双“患病”的鞋子已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一小时不到,他用刀子修理平整,甩给我一句:“你就放心穿吧!”

⑦我信得过他,心满意足地穿上皮鞋,交了钱,离开。

⑧暖风拂面,夕阳正红,在阳光映照下,那排银杏树和老李头顶的白发,都泛出一层金色的光。这是幸福生活的色彩。

⑨简单的职业操守,通过时间的磨练,老李的敲打声仍旧敲出了生活的趣味,敲出了岁月的痕迹,让人感到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一切生活工作的目的就是与人一种情感和责任的交织。后来由此我常常回忆起母亲穿针引线的情景,以及对儿女唠叨的用心所在。

⑩人间有味是清欢。就像这位修鞋匠,即使生活不富裕,却一样的快乐和幸福。

(选自《大江晚报》2022年7月1日版,有删改)

文学类阅读

题目: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

②那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自己就在楼下,下雪了,来给我送伞,让我今天早点回家吃饭。

③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 “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 “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 我不要伞,你回去吧。”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④我跑到阳台,看见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 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央杂着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儿女啊! 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 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 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⑤雷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但在她面前依然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⑥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 “以 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⑦我想,母爱就像伞,把阴晦 (huì) 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