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包产到户推动 B、农业合作社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的进行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汲取强秦灭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 “十五税一”的政策,至汉文帝时, 又有“田租减半”之诏。隋代开皇二年颁布租调新令“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次年正月又规定,“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摘编自章蓬等《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三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允许采取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一是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的价格。前者是“松绑”,后者是“让利”。

——摘编自萧冬连《历史的转折》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   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年3月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   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年10月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年12月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   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年1月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