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香菱学诗

古诗词是可以活用的,《成功》一文中引用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下面的诗句也可理解为求学和治学的一种境界,请细细体会,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①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②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③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④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 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⑤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⑥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呜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⑦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⑧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 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⑨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⑩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⑪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主题六拓展训练 “探险”主题阅读

〔甲〕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意大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92年 10月 21 日,星期日。 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任何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到处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住。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合4.8千米)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下令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人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了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认为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那个岛也很大。

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些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选文有改动)

〔乙〕归来的沙克尔顿

①1914年8月1日,连沙克尔顿在内的28位勇士,乘木船离开伦敦,赴南极探险。沙克尔顿根据家庭的座右铭“坚毅必胜”,把木船命名为“坚毅号”。

②12月5日,“坚毅号”离开南乔治亚岛。 第二年的1月 8日,“坚毅号”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德尔海之后,就身陷冰川之中而动弹不得。并随冰川漂移了十个月,经历了南极长达数月的漫漫严冬。就在夜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聊以蔽体的船只最后也被巨大的冰坨压毁。10月 27 日,沙克尔顿下令弃船。11月8日,随队摄影师赫黎冒险潜入困陷冰海的木船,抢救回部分珍贵的底片。11月21日,“坚毅号”沉没。

③他们尝试徒步横越布满冰雪的大海,但每天行程连三千米都达不到,体能消耗却无比巨大,最后沙克尔顿毅然决定放弃前行,就在浮冰上扎营。

④在食品、衣服、遮蔽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在冰天雪地中整整露营了五个月。这五个月中,为了鼓励船员的斗志,在与船员同样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仍然谈笑风生,并时常在冰川上翩翩起舞,而这时,他们所有的食品几乎都已吃完,只能靠企鹅肉和冰雪维持生命。

⑤当探险队员随冰漂浮到开放水域后,他们立即用弃船时抢救出的三艘小救生艇,经过七天艰苦的海上航行,齐心协力勉强到达荒芜的大象岛。 由于大象岛是一个远离航道的无人的岛屿,留在那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⑥眼见船员们的体能和精神都濒临极限,沙克尔顿知道不能再等了。 1916年4月 24日,沙克尔顿决定与另外四名船员乘坐“加兰号”救生艇开始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自救行动,目标是横渡约1300海里波浪滔天的海面,到设有捕鲸站的南乔治亚岛求救。

⑦5个人在狂风怒浪中航行了17天,“加兰号”奇迹般地到达了南乔治亚岛人迹罕至的南岸。 因风浪太大,“加兰号”无法靠岸,他们不得不继续在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又好像要沉入海底的救生艇上苦熬一个晚上。

⑧但是,捕鲸站设在南乔治亚岛的北岸,几个面带冰碴,手脚被冻得几近麻木的人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仅靠一根绳索、两把冰镐,在留下两位体弱的队员后,另两位队员随沙克尔顿在30小时内奇迹般地横越了42千米被认为连飞鸟都不能飞越的高山冰川,走过了从来无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岛内陆,准确抵达北岸的捕鲸站。

⑨捕鲸站站长目瞪口呆地望着3个像是从天而降、似人似鬼的物体 , 发问道:“你们是谁?”

⑩走在最前面的人开口说话:“我是沙克尔顿。”

⑪深知此行并认为“坚毅号”已无任何生还希望的捕鲸站站长,一个壮如铁塔的铮铮汉子闻言转身掩面而泣。

⑫这一天是 1916年5月 20日。

⑬5月23日,尚未恢复的沙克尔顿急不可耐地接回留在南乔治亚岛的两位队员后,又借船开往大象岛去营救留在那里的23个船员。所有的人都劝他留在捕鲸站休息,由别人前往营救,但沙克尔顿坚决不同意,他说他一定要亲自去,因为他出发前答应过他们。

⑭8月30日,当第四次出发的营救船只终于靠近大象岛时,心情激动的沙克尔顿两眼直盯着前方,当隐约有人影可辨时,沙克 尔顿便急着 清点 人 数:1、2、3、4……23。

⑮“他们都在那里! 他们全都在!”

⑯沙克尔顿因狂喜而泣,回头向营救船上的人们反复大喊:

⑰“他们全都在!”

⑱“他们全都在!”

⑲“他们全都在!”

⑳沙克尔顿终于如约接走了当初留在大象岛上的23名船员。

㉑从 1914年 8月1日起航,到 1916年8月 30日救出所有队员,这一个被永载史册的航行与绝境再生的故事共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㉒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斗志的典范。

(选自《乘危历险》,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