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武初,宁海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 , 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为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其处理世事,明远甚,虽丈夫弗逮也。

(节选自方孝孺《童贤母传》,有删改)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公之重义,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廩(lǐn):米仓。②蓰(xǐ):五倍。③负郭常稔(rěn):靠近城墙经常有收成。④斛(hú):古代容量单位。⑤殁(mò):死。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禁多取息以民者(疾病) B、其事可解(推测) C、诸子解之(嘱咐) D、予可无也(记录)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②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4)、童贤母和范文正的为人处事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的细的, 高的矮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