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作者在寻春时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把感情变化的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看到衰草:→遥见草色:

(2)、结合文本,联系语境,体会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落在林边了?

(3)、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4)、第⑫段“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阴霾和霜雪”比作什么?“春天”指的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衣有年轮
① 穿在身上的服装,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也影响到地球的安危。关心你自己的“衣年轮”。让自己的衣服变成“低碳衣”,是你拯救地球的一个机会。不管是出于万米地下,还是长自田间山头,衣服的原材料往往会影响到穿者的健康水平与地球的安全状况。
② 以皮革为例,在对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③纯粹,绝不等同于环保。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纯棉,就远没有这个词本身看来的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真正的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④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仍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焚烧或填埋。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对其进行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稳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⑥每个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⑦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绦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CO2,相当于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
⑧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CO2。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⑨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其实,不光衣有年轮,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乐循环 , 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獒为何成不了警犬

       我们都知道藏獒性格刚毅,力大凶猛,使人望而生畏。它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但对主人极为亲热。既然它凶猛又忠诚,那么,发展它做警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能够入选警犬序列的犬种有5项要求:①神经类型好;②有胆量;③衔取能力好;④服从性好;⑤体能好。根据这5项要求,我们来看看藏獒是否合适做警犬。

       藏獒的体能应该是最没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藏獒力大、善奔跑。那么,藏獒为什么有力量、善于奔跑呢?这取决于它不同于一般犬类的肺。藏獒的肺比一般的犬类大一倍,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一个极其缺氧的环境中。藏獒的肺胸膜比较厚,里面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这样的肺胸膜部有利于在强烈呼吸时的肺部收缩和扩张。此外,藏獒的肺泡也很特别,有着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里面储存了大量的红细胞,携带着很多氧气。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肺泡处在半休息的状态,一旦藏獒剧烈运动或者长途奔跑,它们就会立即恢复呼吸功能,为藏獒提供足够的氧气。这些肺泡使藏獒拥有了比一般动物更强大的呼吸储备力,以适应缺氧的高原生活。藏獒的肺部结构真是太完美了,简直就像一辆跑车安装了一部顶级的发动机,它使藏獒在高原上奔跑时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左右的惊人速度,并且具有持久力。看来藏獒的体能和耐力都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是它的这种完美的肺,只适合在高原地区,到了平原和低海拔地区,这样的肺部结构反而成了藏獒奔跑时的负担。

       既然如此,再来看看藏獒的其他方面如何?

       根据考古发现,藏獒在青藏高原上至少生存了800~1300万年。长久以来,为了能使自己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它们不得不竭尽全力与其他动物甚至是自己的同伴争夺食物,从而养成了擅斗的性格,而且在攻击中非常凶猛和残忍。这样的善斗和凶猛,使藏獒处在一种没有天敌的环境里,“有胆量”这一条,藏獒是非常非常合格的。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天敌,藏獒对身外之事显得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接收外界的信息。因此,它的神经类型比较弱,除了食物以外的东西吸引不了它,这样,最重要的第一条,藏獒却不具备。而且,还因为它“没有天敌,对身外事物漠不关心”,使它的依赖性很差。一个犬种对人的依赖性较差,就意味着它服从命令的程度也很差。所以,藏獒没有被列为警犬目录。

       想不到,藏獒竟然是因为它自身的优势——完美的肺部结构和英勇善战的个性阻碍了它的发展,使它不能走上做警犬的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巴伦支与他的伙伴们

吴志彬

    ①当历史步入十六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大陆,一个国土只有两个半北京城大的国家,依靠海上贸易运输崛起了,它就是荷兰。荷兰北方航运博物馆馆长讲述的一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②1596年到1598年的某一天,一艘荷兰商船起锚了,船上是船长巴伦支和他率领的水手,共计17人。此行他们除了要完成客户委托的贸易业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海上通道。凭借着水手天生的冒险精神,他们在海上航行探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但是在经过俄罗斯一个叫三文雅的岛屿时,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③他们只能等到春天到来,才能完成剩余的旅程。三文雅地处北极圈内,冬天的气温只有零下40摄氏度,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谈何容易。严寒加上食物、淡水、衣服、药品的短缺,他们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他们只要打开船上的那些货物,那些衣服和药品就足以挽救生命。但巴伦支和他的伙伴们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就是死也不能动客人的货物。

    ④巴伦支和他的伙伴在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________他们动用了货物,相信谁________不会指责他们。但400多年前的十几位荷兰水手,没有这样做。巴伦支带领水手们,在冰天雪地里依靠打猎勉强维持生存。用猎物肉充饥,皮毛做衣服御寒。但还是难以为继,一个个伙伴相继病倒,连船上的甲板都被拆掉用以烧火取暖。这一等就是8个月,这是何等漫长的冬季。陆续有8名水手死去,而那些货物依然完好无损。

    ⑤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幸存的9人终于把货物带回了荷兰,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枯槁,但把货物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委托人手中。他们令人匪夷所思的壮举震惊了世界,也感动了世界。他们用生命为代价坚守的信用,成为后来的商业法则。人们记住了巴伦支的名字,历史也记录下这感人的一页,荷兰人为此骄傲。

    ⑥葡萄牙与西班牙在欧洲海上运输的垄断地位被动摇,巴伦支与他的伙伴们做出的牺牲,为荷兰人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商机。此后,荷兰人几乎掌控着欧洲百分之八十的海上运输贸易量,他们创建的东印度公司,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

    ⑦荷兰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银行,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所以即使正在与西班牙进行着战争,荷兰的银行还在合法地贷款给自己的敌人。荷兰人就是这样坚守诚信之本,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这种商业诚信是何等重要。

    ⑧这样一个小国的崛起,绝非偶然。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回答问题。

生活的美就在于从容不迫

①童年的时候,父亲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尤其是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我正发抖时,母亲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仿佛把一切我无法承担的压力都纾解了。

②【甲】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就织成毛衣,每年过年再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织出新花样,便又是一件新衣了。

③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身旁,看她买菜、包水饺。不论买什么菜,她总是会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把老的地方掐掉,把普通的食材酿成我们嘴里最好吃的菜。【乙】

④我很同情现在的小孩。我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择菜,你给他们四季豆,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因为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没有人带着他们择菜洗菜。他们也很少吃到真正好吃的东西。如今,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难免吃到很糟糕的东西。

⑤【丙】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是多么奢侈 , 因为那是母亲亲手做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拆洗一次。

⑥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槌敲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淘米水浆过,等到阳光好的时候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

⑦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人类五种感官的活动,构成了美学。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丁】我的第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们过去经常会走到院子里去看一朵花、一片叶子,做很多没有目的的举动,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没事做的时候会慌张。

⑧我尽量学习母亲的这种不慌张。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每年四月,羊蹄甲红成一片,上课的时候我都可以感觉到,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心思听课。我会停止上课,带学生去花下坐一个钟头,聊天,或什么都不做。

⑨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课堂。不是每天都要如此,而是教育者偶尔要带孩子出去看花,去听海浪的声音,让他们脱掉鞋子去踩沙滩。教育不要那么功利,要让年轻人重新找回他们身体里的很多的渴望。

⑩生活的美,需要人们舍得付出时间去创造。而在当今的职业状态下,做父母的很难做到。

⑪我有一个朋友,他爸爸已经九十多岁,这几年身体不好,坐在轮椅上。他请了三个护工照顾爸爸。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快累死了,爸爸却总是抱怨。我就说,老兄,讲老实话,你爸爸不需要护工,你爸爸需要你。

⑫我们可能完全忘记了亲子关系是什么。我告诉朋友,你父亲需要的不是医师也不是看护,在他心灵最荒凉的时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搂搂他的肩膀,跟他撒娇。对上一辈如此,对下一辈亦然。

⑬我感谢我母亲的陪伴,感谢我们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贝多芬的音乐,是海涅的诗,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是“狂飙”,“狂飙”是生命飞扬的追求。感谢母亲记住了她青春时的热情、爱与狂飙的梦想,并告诉我,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