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阅读《榜样的力量》。完成下列小题。

榜样的力量

乔什·科恩

    近10年来,我一直在哥斯达黎加做生态旅游的导游,与各种珍稀的热带动物有过许多有趣的邂逅。其中有一次旅行令我尤为难忘,因为我有幸见证了一次非常特别的事件。

    那次旅行团中有两个异类,少年安迪和父亲吉姆。吉姆是个严厉的退伍军人,年近花甲,言语不多,却经常和十多岁的儿子安迪吵架。我真为安迪难过,他对这次冒险满怀热情,却总是被暴躁的父亲横加指责。有一次吉姆甚至对安迪动了点粗。安迪追逐一只红蓝毒箭蛙掉了队,吉姆猛地拽了一下他的手臂。没人说什么,但从此大家都对吉姆敬而远之。

    旅行途中我们发现了一群白脸僧帽猴。这种猴子是电影里的常客,因为它们聪明伶俐,而且行为很像人类。通常它们都很友好合群,但是猴群中却有一只大公猴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每当别的猴子离它太近,它就龇牙咧嘴地冲过去,有时甚至施以重手。我们借用阿诺·施瓦辛格的名字,给它起了个外号叫“阿诺”。

    猴群穿行在森林中觅食,偶尔停下摘树上的无花果吃。我们跟随着猴群,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走在队尾的是只身高不到10英寸的小猴子,它刚刚开始学习爬树。猴妈妈经常绕过树干,跳到大树另一侧的树枝上。小家伙总是做不好这个动作。它会停下脚步,呜咽着,想找出别的办法通过,直到别无选择才绕过树干做出跳跃。每当它成功跳过去,我们纷纷为它热烈鼓掌。

    过了一会儿,小猴子累了,开始掉队。它落后越来越远,最后号啕大哭起来,引起了猴妈妈的注意,猴妈妈停下等它。小猴子来到一棵大树前,树太粗,它跳不过去。它的哭喊声越来越大,猴妈妈只得返回来,把它背了过去。猴妈妈赶紧追上队伍,疲劳的小家伙紧紧地趴在它背上,继续哭喊个不停。

    它的哭喊越来越响,越来越烦人,终于引起领头的阿诺的注意。它龇着牙,愤怒地嘶叫着向这对母子走来,眼中仿佛冒出火来。母猴摆出防卫的架势,发出响亮的咆哮声。我们不知道阿诺要干什么,一齐屏住呼吸,做着最坏的打算。

    阿诺来到它们身边,表情突然变得温柔起来。它看着小猴,就好像第一次看到它一样。然后阿诺伸出手,温柔地捧着它的小脸,在它的额头吻了一下,小猴立刻停止了哭喊。阿诺轻轻地摇晃着小猴的头,亲切地用牙梳理它的毛发。

    我们全都长出了口气,所有人都被这温暖的一刻深深打动了,几乎没注意到我们自己的阿诺――吉姆小声地啜泣起来。也许是出于礼貌,没有人说什么,但我觉得大家都很高兴看到吉姆也有温和的时刻。

    我们兴奋地议论着回到了营地。饭后我和吉姆等几个人坐在吊床上,悠然地倾听雨林的声音。但是当安迪出来时,安宁被打破了。吉姆走过去,粗鲁地抓住他的手臂,安迪立刻紧张起来。我的心不由得一沉,以为两人会打起来。所有人都焦虑地看着这对父子。

    吉姆拉过安迪,拥抱着他说道:“真高兴我们能一起来旅行。我一直希望你能拥有这样的经历。安迪,也许你不曾感觉到,但是我爱你。”安迪震惊地看他爸爸,好像是第一次听见他说“我爱你”,后来我们发现,的确如此。

(1)、说说第②段中“但从此大家都对吉姆敬而远之”的原因。
(2)、选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中的“这温暖的一幕”具体指代什么?请写下来。
(4)、选文第⑧段“几乎没注意到我们自己的阿诺”中的“我们自己的阿诺”指的是谁?纵观全文,说说他与猴王阿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选文第⑩段中写道:“安迪震惊地看着爸爸,好像是第一次听见他说‘我爱你’, 后来我们发现,的确如此。”“的确如此”的含义是什么?
(6)、有人这样形容父爱:“不像母爱般柔婉,不像母爱般细腻,但也别有滋味,至真至淳。”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李云迪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写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人生太淡然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自《读者》2011年第3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十七岁的单车

金晓磊

    此刻,我站在27岁的时间窗口,眺望17岁那年那辆锈迹斑斑的单车,无端地生出些感慨来:10年的时间,就像隔桌而坐一样。

    那辆饱经沧桑的单车,驮着17岁的我,满怀激动地行进在和我一样单薄瘦弱的公路上。道路两旁的水稻们低头倾听着单车发出的“叽嘎”声,一脸的阳光灿烂。我17岁的下巴,高傲地翘起。右手大拇指按出去的车铃声,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

    是镇上那间写着“中国邮政”的绿房子,拉住了我的车轮。我连蹦带跳地从车上下来,将它支好,然后胡乱地上了锁

    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橱窗后的三个营业员正围在一起说着些什么。见了我,她们的谈话就像被刀齐腰切断了,然后,她们一起扭头看着我。我的脸“腾”地一下冒出一堆火来,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我……我……取钱。我哆嗦着从裤兜里挖岀了那张被我的眼睛抚摸了大半个上午的汇款单,递进了窗口。其中一个营业员扫了一眼,说:“证件和印章呢?”

    我一脸的茫然,显得手足无措。等到我明白过来,才知道想把这张写着金额的纸,换成相同数额的活生生的人民币,是需要履行一定手续的,就像我写稿、誊抄、邮寄、变铅字上报一样复杂。我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般,从她的手中接过了原样退回的汇款单,仓皇地逃离了营业大厅。

    那刻章老头儿的目光,越过那副老花镜框的上沿,打量着车凳上气喘吁吁的我。我从车子上爬了下来,支好了。按老头儿的要求,转身就在纸上写上“胡古越”三个大字。我想,这三个字,会在不久的将来,照耀中国渐渐暗淡的文学。

    篆刻的活计就这样开始了。老头儿手中的刀,恍惚之间就变成了我手中的笔。他每一刀下去,就像我的文字,一个一个,跳进方格纸里。我看见了满天飞舞的汇款单,被那三个鲜红的“胡古越”,一张一张地敲过去。

    我的美梦是被一个人拍醒的。

    我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厌恶地扭过头去。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正凶神恶煞地瞪着我!我慌慌张张地转过身子,整个身子靠在了刻章台边,感觉说话也有了点依靠。“你,你谁啊?”“小赤佬,偷我的车,还敢问我是谁?”“谁偷车了?”

    那男的拍了拍身边的自行车。我突然发觉我的那辆车不见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辆崭新的“凤凰”车!那车,像块巨大的铁片,把我压懵了。等回过神来,我连忙从他的手里挣脱出来,向刻章的老头求助:“大爷,你看到我刚才的车了,我没偷,我的车是旧的。”

    那老头儿大概也被弄糊涂了——转眼工夫,车咋就变新了呢?然后,他还是点了点头。

    “还是去派出所说吧!”那个男的边说边来拉我。我甩了甩手臂,说:“我自己会走的。”走了两三步,我回头叫上了老头儿,让他帮我去作一下证明。

    当我们三个刚走进派出所大门的时候,我看见我的那辆破车,正有气无力地靠在墙壁上。真见鬼啊,难道它自己长脚走进来的。

    有关我偷不偷车的事情,在经过了一番陈述后,那民警显得有些厌倦了,最后他的一句“看你还是个学生,我们也不追究了”,算是不了了之了。那个男的,忿忿不平地回头看了看我,推着他的自行车走了。那个刻章的老头儿,推了推眼镜,也走了。

    于是,只剩下17岁的我,和两三个穿着威严制服的民警在一起了。那种无法言传的孤独和无助,像潮水一样向我袭来。我好说歹说,想要回我的那辆自行车。

    “你偷不偷车,我们已经不追究了。你说这车是你的,你拿行驶证来吧!”那民警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我的眼泪忍不住要下来了。我说:“这车已经破成这样了,还怎么拿得出行驶证呢?”我把好话又说了一箩筐,那几个民警却只顾自己聊天了。

    等我小跑着回到学校的时候,下午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了,班主任已经在询问我的去向了。我终于忍不住,开始了像我不争气的眼泪那样断断续续的叙述。自行车的真正主人一一我的同学于飞说:“不要急,我晚上回去找找。”我知道他是在安慰我。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猜想。不久,母亲知道以后,拿出些钱来,让我给于飞,算是赔偿。“算了,一辆破车,值不了几个钱,”于飞说,“我路也不远,没关系的,同学场嘛!”

    从那以后,家境贫寒的于飞,开始了步行上下学的高中岁月。那辆车就这样丢失了。

    当我写完上面这些纪念那辆早已尸骨未存的单车的文字时,电话响了。“胡作家,好久没见了,来喝我的喜酒吧!”我说:“一定,一定,我还欠你一辆自行车呢!”于飞和我的笑声,在电话线两端,开成了两朵花!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 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 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 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 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 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 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 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 ”,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 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 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在旷野里自由地生长着,蔓延着, “一丛香草足碍人 ”,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 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 ”,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 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 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 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 郁园中柳 ”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 当人们怜惜红白 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大自然对生命是公 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炎热  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  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 ”, 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 ”。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 ”正是野草洒脱  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以顽强旺盛的 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贺州日报》2021 年 4 月 3 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锔匠

王松

①过去,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人们在生活中一些易碎的容器,大到水缸,小到吃饭的碗碟、和面的瓦盆,一旦摔了破了都舍不得扔。于是就有了一种职业,“锔盆锔碗锔大缸”,也就是所谓的锔匠。在天津,这门手艺被发挥到了极致。那时,街上常能听到锔匠的吆喝。这种吆喝不像箍水筲的或打竹帘子的那样悠悠荡荡跟唱歌一样,而是干板剁字,短促,有力,就像一个瓦盆摔到地上,哐的一声,哐的又一声,不小心能给你吓一跳。后来有很多演员专门模仿当年的各种“货声”。

②锅匠走街串巷,也不是随意乱走,一般是有常去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会有老主顾,懂得他的手艺,平时有碗碟破了,就专等他来锔。

③做活儿,一般是先把有一定硬度的粗铅丝用小锤在砧子上砸扁,做成两头尖的枣核儿形“锔

子”,再把破碎的瓷器小心拼合起来。在裂纹的两侧钻出小孔,最后再钉上“锔子”。这样,原本已是一堆碎片的瓷器也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④有一年,我家隔壁搬来一个邻居,看样子五十多岁,孤身一人,平时不太出门。听别的邻居说,他姓陈,是个锔匠,但一般的瓷器不接,只锔紫砂泥壶。显然,如果这样,至少说明两点:其一,他做的事很小众。因为天津人虽也爱喝茶,但习惯喝花茶。喝这种花茶一般不用紫砂泥壶,而是用很大的瓷茶

壶,为保温起见,还特意在外面套一个草编的“茶壶套”,这样喝着才痛快。紫砂泥壶也有,但并不多

见;其二,他敢以如此小众的职业为生,收费肯定不菲,如果这样,手艺也就应该非同一般。

⑤这陈师傅的工具果然很讲究。他用的手钻是两根很精致的深色硬木棍,而且是用细牛筋拴在一

起,拉动起来会有一种锋利的嗖嗖声。紫砂泥壶有个特点,因为质地相对疏松,硬度也就不高,不像密度很大的瓷器摔得很碎。但这样修补起来,反而对工艺要求更高。

⑥陈师傅并不是用普通的铅丝做锔子,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铜丝。要先在火上烧一下,再迅速放到水里一蘸,这样铜丝变成了暗红色。他做出的锔子非常精致,要用金属锉将边缘锉平滑,再用砂纸细细地打磨。最后钉到泥壶上,位置和排布也很讲究。看上去,就已不再是锔子,更像是几片浸泡开的龙井茶叶贴在泥壶上。

⑦一天晚上,陈师傅好像心情很好,微醺。他告诉我,他当年入这行时只有十几岁,现在想想,已经快四十年了,修补过的紫砂泥壶不计其数,多蹊跷的物件儿也都见过了,手艺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眼下有的人,为见识他的手艺,故意把自己好好儿的紫砂泥壶打破,然后拿来让他修补。他对我

说,内行都知道,这泥壶只要经了他的手,再打上他的锔子,价值就会比原来还高。他这样说着,问我信不信。我笑着点头,说,当然信。

⑧我想了想,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可以考虑把他的锔子做一个只属于他的标记,把名声打出去。他听了摇头说,侍弄好物件本身,才是咱的正经事儿。

(人民日报文艺2024年08月31日有改动)

阅读

           ____

徐九宁

①家住河边,有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

②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

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心里干活,凡事种种,皆需坐船的。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如履平地。

④船,虽然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却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父亲。

⑤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要和父亲坐船去圩心干活。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沿边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倍感舒畅。

⑥干活归来,全身都累,我跳进停泊在树荫之下的船里,将帽子朝脸上一盖,倒头便睡,还是由父亲撑船送归。

⑦父亲喜欢用竹篙撑船,为此他专门在屋后种了一片竹林,以便可随时取用新的、好用的竹篙。他用竹篙撑船时,左一下,右一下,既用蛮力,也用巧劲,该蛮时蛮,需巧时巧,在竹篙上自由切换。蛮巧之间,船便在河面上荡开一层层水纹,载着生活之重,浮水而行。

⑧年轻时,父亲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船是他的助手、伙伴,他是船的主心骨。他和船,是河面上一幅流动的朴素之画,是连接两岸的飘动之桥,是撑开明亮日子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父子之情的载体表达。

⑨有一年秋天,我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到达家门口的河对岸时,已是半夜。我站在河埂上,朝对面大声叫父亲,想让他把船撑过来,渡我过去。

⑩那时乡下,还没有手机和电话,只能靠喊叫。

⑪河面很宽,我担心睡熟的父亲不一定能听到。但只喊了三四声,家里的灯便亮起来,随后门被打开了,父亲听到了。

⑫那晚的月色很好,我看见父亲拿起竹篙,下了河,开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将船撑了过来。月光打在河面上,也洒在父亲身上和小船上,他撑船的一举一动,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两个父亲。

⑬类似这样的接渡,有很多次。再晚,都有父亲撑船来接我,伴我回到温暖的家中,真好啊。

⑭这些年来,父亲愈发老了,头发白了许多,人也显得不如往日精神,蔫蔫的,背尤其弓得厉害。但船,依然由他来撑。一年里我也回不了几次家,但只要回去,就尽量找个理由,让他带我撑撑船,到河上走走,让他觉得自己还未老,还是能撑得动船的。

⑮我当然也是会撑船的,但一直以来,父亲都不太愿意把竹篙交由我。在他看来,我是一个握笔杆的人,只要握好笔杆,写好报道和文字,就足够了。人生三苦,撑船排在首位,父亲不要我来继承他的竹篙,他希望我能走出去。

⑯有一年春节,我回乡陪父亲过年,赶上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间苍茫一片。天亮开门时,我看到家中那艘用了很久、有太多斑驳的水泥船,孤单地停泊在寒风凛冽的河边,船头、船尾、船心,都盛蓄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似乎要被压垮一般,再也负不了重,行不了远路了。

⑰我便与父亲商议:要不我给您买一艘新船吧?父亲连连摆手,说,老船还能用,而且用顺手了。他还____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⑱我竟无言以对。是啊,移居城市的我,是不太需要一艘船的,买后停放在那儿意义不大。想想,还不如趁着老父尚能撑船之际,多挤出点时间来,常回来陪陪他。

⑲珍惜眼前人,船在,撑船的父亲还在,这便是当下的我拥有的最美的事,一定要去好好拥抱啊。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