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傅雷家书两则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凉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还能向谁去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跟头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____________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有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1)、画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
(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
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3)、如果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
(4)、填入空格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主要意图是
举一反三
                                                                                                       心中有个世界
       ①总爱一个人悄悄翻开一本诗词集,时光就极静极静地拂着面颊,流过。心沉醉在长短句中,好舒适。于是就有了一个好舒适的名字——境界。
       ②进入了“境界”,长短句就有了一种音乐流程般的美。读来,满口噙香。顺着音乐流出的是:如七弦古琴的低低哀诉,如吴侬软语的绵绵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空灵,天地一沙鸥的浩渺,江湖夜雨的漂泊,银鞍白马的飘逸,尽融于此境界中。
        ③心中印满了诗词,以至稍有触动,就要出来。窗外下雨——“幕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点燃一盏孤灯——“落叶他乡村,孤灯独夜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皓月当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何止听雨、观灯、弄月?于是都在诗词的感觉中度过。心细腻到了极点,就会变得多愁善感,如那位林妹妹。花开花谢,草青草黄,雁来雁往,都能惹人洒几滴泪珠。然而就在悲伤的一刹间,又感觉一种诗词境界的美,它的名字叫忧郁。
       ④在古诗词中,好像那流传千古的名句中都有一丝淡淡的忧郁。“丁香空结雨中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人比黄花瘦”,莫不如此。当读到这些诗词时,细细吟诵品味,于是心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位红楼怨女、天涯游子。
        ⑤爱品味这种忧郁的滋味,也喜爱那些悲凉的怨歌。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句话都是一幅画,每幅画都能引发人的许多联想。读它,就如同在清冷月光下长吟,幽深、清远又寂寥。
        ⑥常有人问我:“你工作之余的生活是什么?”我说:“读古诗词。”于是,一种异样的眼光就无可回避地落在我身上了。古诗词太静,太遥远,静得有些枯燥,遥远得又捉摸不定,但可爱的就是这静,就是这遥远,静中却能激起心上的惊涛骇浪,遥远却能向你心中更深处靠近。
        ⑦当一本本诗集词集刻在脑中,诗词的精华也融于精神中,忽然发现:不管是在象牙塔内还是飘然于塔外,只要我爱,时光就会静静地流过,拂过面颊。
        ⑧身外有个世界,杂乱纷繁的世界。心中有个世界,古诗词的世界,静静的,静静的……

阅读小小说《主角》,完成小题。

主角

【美】安•古德里斯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当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

       ②“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③“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④“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⑤“因为我的角色!”

       ⑥《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⑦“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

       ⑧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吉。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⑨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吉(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⑩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节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这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⑪但这不是简单地爬,丹言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⑫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吉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⑬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丹吉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

       ⑭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整场戏。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 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冀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强化学生工具箱:促进学习的学习策略

约翰·邓洛斯基

在生物考试的前夜,一位同学刚刚开始学习,她拿出荧光笔,边读课本边做标记。她会重新阅读那些看起来最重要的句子,并熬到大半夜……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学生都会在考试前一天晚上临时抱佛脚。但不幸的是,我们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做法并没有那么有效。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呢?本文梳理并总结了十种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接下来,我将讨论每一种学习策略。首先是那些对提高学生成绩最有用的策略。

我们将两种策略——测试练习和间隔练习,评为最有效的策略,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有助于对复杂信息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测试会在许多学生中引起焦虑。然而,近一百多年的研究表明,它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无论直接或间接的。比如,当学完一个章节后,一名学生将课本重读一遍,而另一个学生则关上课本,试图回忆起所学的内容。与第一个学生相比,第二个学生通过测试自己,增强了他的长期记忆。当他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正确的提取强化了记忆,即使有误,也预示着该内容需要重新学习,同样促进了学习,这种方法将信息的储存状态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能良好地对抗遗忘。

间隔练习是第二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是一种直接的、易于使用的方法。想象一下,一个八年级学生为即将到来的物理考试而努力学习。他可能会在考试前一天晚上认真地阅读笔记——这种学习策略被称为临时突击式学习,是一种集中练习。但他也可以在考试前连续几个晚上,都用较短的时间复习笔记和课本,然后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再次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其学习分布在多个时段,这是间隔练习。

我们往往会觉得在集中练习中,很快就能熟悉和掌握知识,间隔练习时学习进展似乎较慢,而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有研究表明,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能使人长时间地保持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下面三种策略评为“有前途”的,但并不能称为“最有效”。因为对它们成效高低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

交错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它不仅包括在一个学习环节中间隔练习,还包括在不同的题目中混合材料的顺序,即在不同时间内练习不同类型的问题。间隔练习,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升。再加上交错练习中,学生需要首先弄清楚这是哪种类型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来解决它。这对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非常有好处。集中练习会导致快速学习和快速遗忘,交错练习虽然会减缓学习速度,但会保持更长的学习效果。

详细询问和自我解释是另外两种显示出美好前景的学习策略。想象一下,当你在阅读关于光合作用的段落:“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如果你这样想“这一定是真的,因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需要某种食物,而糖是植物的食物。”即使解释得不那么正确,但“询问”的过程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如果尝试建立新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这种转换就像自己的身体‘如何将食物变成能量’一样”,那你实际上是用旧知识(消化食物)帮助自己理解新知识(光合作用)。这两种策略都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所学内容,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以此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除了上面讨论的策略,以下几种策略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重新阅读和突击重点特别受学生欢迎。但重读并不总是能增强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而且重读的任何好处(与“只读过一次”相比)可能都不是持久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重温书本和笔记时使用其他策略,如测试练习、间隔练习或自我解释。

使用荧光笔似乎是普遍的。然而研究表明,标记法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没有帮助。更糟糕的是,有一项研究报告称,由于突击重点时专注于单个概念,学生可能花了较少的时间来考虑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力测试中表现较差。学生需要知道,突击重点只是学习的开始,在阅读和突击重点之后,他们应该使用更有效的策略重新学习材料。

归纳总结涉及解释文本中最重要的想法,总结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的确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受益。然而,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

最后这两种技能涉及心理想象,例如,学生用中文读音背单词,将“banana”想象成“巴拿拿”来记忆。这种策略被称为关键词记忆法,用心理想象将其读音与中文联系起来。想象也可以用于更复杂的文字材料。比如“尝试想象光合作用的过程顺序”,这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内容的心理想象。这种策略被称为文本图像或文本意象。心理想象确实能提高记忆的保留率,但研究表明,效果可能是短暂的,而且这种策略本身并不广泛适用。与一些更好的策略相比,想象的好处相对有限。

【注释】①选自《数字教育》2024年第2期。李爽、盛群力译。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