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0年至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三: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五四运动90周年讲话
请回答: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材料一:1881年创立的开平煤矿是中国首个成功以西法大量开采的煤矿。在1869年的前期实地考察后,某专家认为:“因为目前对于煤的迫切需要,再加上从开平到天津路上有三十五里很难走的道路,煤矿主和车夫们都索价较高……。”七年后(1876),唐廷枢在调查同一矿区时,曾假定“仿照西法采煤,每天应运五六千担,须雇大车三百乘方足敷用,不独无此多车,且车价腾贵,更难化算”。
1882年12月10日《北华捷报》有一则报道:煤矿在两条运河上已花费了很多钱,但冬季冰冻时全然无用,并且淤塞很快。……矿局急望此铁路(唐胥路)能修至北塘河,则煤斤即可运载上船。冬季人工较贱,市场又需要煤时,矿上却只做半天工,因为煤矿无法加强运输,只好在当地卖一卖;每天用大车运走约一百吨,(而)每日煤产量本来很容易地提到一千吨。
——摘编自《中国近代煤矿史》
材料二:唐胥铁路投入使用以后,开平煤的销售市场由本地扩大到了上海,由只供当地民用发展到供应北洋军舰、招商局轮船、天津铁厂,以致夺洋煤之利,也使得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继此之后,中国出现了兴建铁路的热潮,也涌现出了詹天佑等著名的铁路专家。
——摘编自孙石月《唐胥铁路修筑始末》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