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天一中学2016-2017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震撼的心

李正立

    ①卷子发下来了,同时也震撼了我的心。为什么每次考试成绩都这样跌宕起伏?就像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眼前始终有一堵墙。

    ②才第二节课,户外的天空早已“黑云翻墨”,充满了阴沉沉的压抑感,眼看就要“哭”出声来。我望着天空,身边的同桌传来一声叹息。转过头,四目相望,一层雾气,眼里充斥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凉。周围一阵阵刺耳的笑声震颤着我的心。“笑什么?又不是吃了开心果。”我愤愤地低语。

    ③“排队!”哪个家伙这么有力气,忽然想起今天最后一节课要去大礼堂开会。礼堂大而宽敞,刺目的灯光与外面阴郁的天气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坐在最后一排,整个身子在扶手里,半卧半坐,仰面朝天,眼睛半睁半闭,这里环境挺适合我。两个大喇叭大叫,恍惚间台上传来一阵高亢的声音:“立达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在开始……”接着是一串名字,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随之而来的精神“虐待”更让我坐立不安。掌声开始如潮涌动。“你副科成绩再提高一点就能得三等奖。”一个男中音隐约在耳边飘响。噢!是上学期的班主任!“是啊,是啊。”我一边应对,一边机械地拍手。

    ④掌声如砖头砌墙,太高了,也就忽然停止了。“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心连心’艺术团来我校演出。”

    ⑤随着音乐声,舞台拉开了帷幕。主持人介绍演员,有的耳聋,有的失明,有的肢体残缺,估计他们只会唱歌。我正准备闭目养神,忽然一阵清新悦耳的歌声传来,优美、绰约的舞姿跃入我的眼帘,我浑身一颤。啊!这是残疾人吗?他们精湛的表演忽然唤回了我的精神。他们聋了,但他们的音调比谁都激昂、高亢而深情,充满着对青春、对幸福、对美好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心;他们哑了,但他们的舞姿比谁都齐整、都烂漫、都娴熟、都尽心。他们的腿不是很灵巧,却跳得极富节奏;他们手不行,脚写的字却比健康人用手写的还要好。他们失去了肢体的一部分,却能完美地在心灵中保持平衡。礼堂沸腾了,全校千名师生,还有为孩子送雨具的家长们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和着节奏为演员打拍子。

    ⑥我震撼了,我不能相信我的眼睛。他们,那些令人叹服的演员们,他们的才能,他们视困难如草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灰暗的心灵,一股莫名的力量流遍全身。

    ⑦出了礼堂,天终于下起了雨,同学们惊慌地向教室跑。我却毅然慢走,任风雨洗涤我充满灰尘的心灵,整理我烦乱的思绪。“千淘万洗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1)、第②段画线语句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①、③、⑥段有三次写“我”的震撼,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每一次“我”为何震撼。
(3)、请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①我坐在最后一排,整个身子在扶手里,半卧半坐,仰面朝天,眼睛半睁半闭,这里环境挺适合我。

②忽然一阵清新悦耳的歌声传来,优美、绰约的舞姿跃入我的眼帘,我浑身一颤。

(4)、选文用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己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放  牛
李汉荣
①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②记得这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把它叫“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③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④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⑤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⑥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父亲竟那样放心。那时并不知道父亲这样做的心情。现在我想:一定是贫困艰难的生存把他的心打磨得过于粗糙,生活给他的爱太少,他也没有多余的爱给别人,他已不大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我当时不懂得这简单的道理。
⑦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⑧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我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⑨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⑩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⑪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⑫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他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约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⑬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⑭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⑮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⑯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⑰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爬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我哭出了声。A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⑱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⑲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 。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B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 不时有一粒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⑳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21)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22)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23)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踏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由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24)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25)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牧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26)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27)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选自《散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密码

       我有一位远亲,算起来应该叫我姑母,今年夏天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

       那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个头不高,又黑又瘦,看人的时候目光能够顷刻立起来,好像春天到来时的北冰洋上,那些隐藏在深深海水里异军突起的巨大冰块。实话说,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家境是很不幸的,父母智障,家境贫穷,所有的生活来源都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作为远亲,按说该对他有份怜悯体恤之心,可这个少年的所作所为,又让人齿冷。从十二岁开始,他就四处为非作歹,今天用砖头砸死邻家的鸡,明天又拿着水果刀刺伤无辜的小孩儿。十四岁那年,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他坚决不再上学。在爷爷奶奶无奈的目光中,拎着几件衣服从乡村来到县城,在洗车店当小工,去酒店端盘子,所有工作干不了几个月都会被老板以各种理由炒掉。

       春天的时候,他在一家打工的饭馆和顾客争吵了起来,拎起一把椅子打伤了对方的胳膊,派出所介入后,男孩儿的爷爷奶奶找到我。

       好在只是皮肉伤,所以,我托了几个熟人,这个孩子被放了出来。怕他继续惹事,我特意在单位请了半天假载他回家。

       刚一上车,少年大喇喇地上下打量一番,对车子开始评头论足,张口闭口都是我哥们儿那车怎样怎样。见我不搭理他,又开始摆弄手机,不时电话来去,一会儿老大,一会儿哥们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哪个霸气侧漏的江湖大佬。

       到了家,年迈的爷爷奶奶颤巍巍地迎上来,少年粗鲁地一胳膊:“给钱,我要去网吧。”

       爷爷奶奶无奈地对视两眼,掏出十块钱递过去,他风一样就跑掉了。

       看着他的背影,我委婉地劝说二老不该给他钱,须发皆白的爷爷长叹一声:“如果不给,怕是他又要造反了。”

       我这才知道,因为爷爷奶奶不给钱,那个少年已经动手打过他们几次。

       在两个老人的千恩万谢中,我心绪复杂地离开了那个村庄。路过村口的网吧时,默默觑了一眼,满屋子都是十六七岁染着黄头发、叼着烟卷的桀骜少年,我那位远亲,满口粗言秽语,正在一个大型网游里厮杀。

       很多人将孩子比喻成树木,肥沃旷野和贫瘠滩涂的成长环境怎可同日而语,可我总觉得,那些携带悲剧因子一路走来的少年身上,更大区别还不是成长环境,而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标签和志识。

       无一例外的,这些少年都有虚荣自大、好逸恶劳、单纯幼稚的倾向,总认为人世间有不劳而获的秘籍;他们都喜欢热闹和喧嚣,崇拜耀武扬威的江湖气派,视内敛、谦逊为窝囊和怯懦。对生活眼高于顶的热望和脚踏实地智慧的缺乏,直接造成扭曲灵魂的巨大黑洞。所有这些恶的特质都是时间长廊中的酵母,于贫穷逼仄的现实中慢慢发酵,先是一丝一缕的桀骜和叛逆,然后,越来越汹涌,越来越急不可耐,终于,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骤然爆发,一跃成为悲剧的制造者,而自己,也成了万劫不复的悲剧。

       追溯犯罪里程,很多人会提到是贫穷的家庭毁了自己,就好像我的这位远亲,不止一次憧憬做梦——如果我不是生在这个贫穷可怕的家庭,如果从小我就穿金戴银……

       事实真的如此吗?

       送那位远亲回家后没过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捐资助学的大会。会上有个少年的发言,让所有人都落了泪。他很小就没了父亲,在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一直在勤工俭学——捡垃圾、易拉罐,糊纸盒,凡力所能及的,只要有机会,必会一一去做。和妈妈一起担起生活担子的同时,这个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让他几欲放弃学业,村里人看不得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丧失机会,遂将他的情况报到县文明办,很快得到批准,可以资助他的大学费用,前提是需要拿到早逝父亲的死亡证明。

       少年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清晨,带上一兜子干粮,骑上自行车开始出发。他的父亲十年前死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工厂内,要得到死亡证明,必须去远方。贫穷的家里拿不出车票钱,亦或,即便能够拿出,少年也舍不得。总之,他昼夜兼程了十几个昼夜,一千多里长路慢慢甩在身后。到达那个工厂后,少年的鞋子烂掉了,爸爸多年前的同事们看到他,一个个泣不成声。

       证明很快办妥,陌生的叔叔阿姨将少年的自行车送到托运站,然后给他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火车票。

       在发言的过程中,懂事的少年几次热泪盈眶:“这辈子,我都忘不了那些好心人,到了大学,我一定好好学习,多长本领,将来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

       在如潮掌声中,看着主席台上的少年,再想想远亲中那个凌厉的孩子,我心中一声长叹。老天给了他们相同的根系和土壤,可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南辕北辙,再也没有半点交集。

       是什么,决定了这份不同?

       家庭环境、基因遗传、性格特质,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答案,但我总觉得,这些都不够。上天造物造人时,会给每个生命以特定密码,这些密码如原子弹,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裂变。愿意向善向上的,自警自省努力发奋,核裂变出冲天动力,成就崭新人生;而甘心混迹泥沙的,如滩涂污秽中的蟾蜍,怀揣暂时安逸常做青蛙变王子的美梦,等到梦醒满心灰凉,要么匍匐进尘埃做一枚虫豸,要么歇斯底里徒劳挣扎毁己误人。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文珍

    ①很多人都看过冰心的《小桔灯》。与此相似的,是水果或者瓜类的内部掏空,放进一个蜡烛。点亮后,植物内部的香氛被热暖催逼出来,袅袅上升。透明的、芬芳的,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每一分钟又不断重生。充满香气的火。可以放在手心里的灯。

    ②此外,最拨动人心的大概是水灯。每年盂兰盆节,亚洲多少地方都在放它。给死去的亲人,也给路过的游魂。亮光如萤火顺水而下,那些生离死别的惆怅也便随之远去。纸船遇风浪本易翻,但这样的节日,往往都是无风的晴天,好像真有鬼神暗中护佑一般。自家亲人即便迷路,看不到水灯情状,水底的鱼儿水草也都替他们一一见证,游弋来去,并不惊动。

    ③天上星,地上灯。说人死,也常说灯灭。

    ④灯本有心。灯芯偶尔会被化了的蜡油汪住烧不起来,要人用针挑出再剪一下才能继续。古人恐怕也是长夜漫漫对灯无聊的时间太多,才会编出许多与灯有关的文学作品。

    ⑤日本的《百鬼夜行图》里,鬼也都擎着灯,蹑手蹑脚地走。样子煞是好看。

    ⑥去年十二月,在上海看了一个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背景是墨西哥,里面的亡灵世界也都由灯光统治。原本古今中外所有的鬼都只怕阳光,不怕灯——灯是黑暗王国最友好的使者,没什么攻击性,只是静静地照亮,不大扰人,又如同人的灵魂有生有灭。但那电影最重要的意思,是说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组成了完整的生命。因此,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⑦也就是说,人死了没什么可怕,只要还有活着的亲人记得自己,便长久在另一个世界活着。而每年亡灵节,只要有亲人记得为自己点一盏灯,便可渡过生死桥与家人团聚。

    ⑧看完那动画片的第二天早上,在酒店接到家人的电话,告知我当天凌晨四点,外婆去世了。

    ⑨外婆是在老家的县城去世的。她和我们在深圳住了整整二十年,后来不幸得了阿兹海默症,即俗话说的老年痴呆。最末的六七年,正是一个明白渐渐趋于糊涂的完整演变过程,乃至于渐渐不认识女儿,更遑论儿子孙子、女婿外孙。去年春天神智突然短暂清明,就一直闹着要回县城,回老家,叶落归根。半夜起来上厕所,却找不到路回房间(其实就在厕所对面),跑到客厅里大放悲声:我是毛海娥,我要回家。有时又对妈妈说:怎么一屋子人在喊我回老家?其实客厅除她两人外空空荡荡。闻者无不毛骨悚然。

    ⑩如此大闹数日,妈妈终于只能含泪让照顾她的四姨奶奶陪她回去,自己也一路护送到县城,又给老房添置了无数家当。而外婆几年前,就早早为自己在乡下准备好了寿材。只有在老家才能土葬,原来她是早有预感。

    ⑪我八月的时候还和妈妈回县城看过她一次,那时候她已经不认识任何人了。身边亲友问她我们是谁,外婆闻言非常紧张,又十分羞涩(她本来脾气不好,得病后却常有少女的娇羞),想了很久以后老实说:“不知道,”随即又补充,“但肯定是我心上的人。好亲。”

    ⑫从沪上连夜赶回湖南奔丧,一路忍不住对着飞机舷窗外的黑暗流泪,二十年朝夕相处的往事纷至沓来。泪眼中看见自己模糊变形的倒影,一直觉得手上擎着一盏灯光微弱的灯。

    ⑬今年春节,因是新葬,必须回县城扫墓。初五那日,依照本地风俗,需在坟头烧半人高的纸马十数架。还是十二月送葬的同一队孝子孝孙带着纸马上山,一行人浩浩荡荡。我因为在葬礼上已痛哭过多次,这时也没有眼泪,只是一心一意擎着纸马认真走那隆冬阴天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坟头,众人祭拜如仪,待纸马腾起半天烟火,遂又沉默地鱼贯下山。

    ⑭我故意拖在最后,想等表弟踏灭坟头的余烬再一起下山。这个表弟,就是那个小时候常犯百日咳,害外婆不断下床给他拿止咳糖浆的表弟。外婆是他的亲年年(我们本地土话把奶奶唤作年年,大概和绍兴一带的嬢嬢意思相当)。外婆到了深圳后,才一直和我家一起住。按理说外婆后来和我们在一起时间更久,但似乎还是对从小带大的孙子更亲。虽然后来统统都不认得了。

    ⑮坟头黄土里到处都掺杂着鞭炮碎屑、彩色纸马、白色经幡、塑料童男童女未烧尽的笑脸、惨淡如任何乡下扫墓的尾声。怕引发山火,表弟一边在坟头专心找那些尚有火星的纸马踩踏,一边低声说:年年,你一个人在山上冷清,给你烧点纸,过年也热乎热乎。

    ⑯他并不知道我在等他,更不知道我听见他的话。我当即转过身去泪如雨下。

    ⑰他也记得她。给外婆点灯的人又多了一个。

    ⑱外婆一定可以回家。

(选自《天涯》2018年第5期,有修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坐在最后一排

乔叶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只能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的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的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我也摊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拿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小脑袋瓜子想什么呀?”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时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进步很快。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白老师提要求?”

    白老师来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的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几天后,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验,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最起码要比以前考好点哪!

    公布成绩的那一天终于来了。“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乔小叶进步非常大。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谁能和乔小叶换个座位?”

    好几个同学站了起来,一阵忙碌后,第一排当中的座位空了出来。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了下来。

    “希望大家向乔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