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宇宙锋》(选段)

       秦二世:果然疯癫,倒叫寡人好笑哇,哈哈哈哈!

       赵女:我也好笑哇,哈哈哈哈!

       秦二世:嗯!寡人笑你疯癫,你笑寡人何来?

       赵女:你笑得我疯癫,我就笑得你这荒淫无道!

       秦二世:怎见得寡人无道?

       众朝臣:吾主乃有道明君。

       赵女:列位大人,老哥,你等听了!想先皇当年,东封泰岱,西建咸阳,南收五岭,北造万里长城;指望江山万代,永保平安,不想你这昏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我想这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你一人之天下,似你这样任用奸佞,沉迷酒色;这江山,你家未必坐得长久哟!

       (唱“散板”)这昏王失仁义民心大变,听谗言贬忠良败坏了江山。

       秦二世:真乃疯话,哪里容得。——武士们,刀门驾起!

       赵女:唗!你们这些狐假虎威的强盗,狗仗人势的奴才!我乃丞相之女,指挥老爷之妻,岂容你们这等放肆,大胆!记打,哎呀,要记……记责啦!   (唱“散板”)怒冲冲我把这云鬟扯乱,气得我咬牙关火上眉尖,我手中有兵刃定决一死战,将这些众狂徒就斩首在马前。

       秦二世:再若疯癫,斩头来见。

       赵女:哦哟哟,我也不知道这皇帝老官有多大的脸面,动不动就要斩头来见。你要晓得,一个人的头斩了下来,是还能长得上哟。

       赵高:一个人的头斩了下来,是长不上了。

       ……

       赵女:(唱“散板”)此一番在金殿装疯弄险。

       秦二世:赶下殿去。

                                                                                                                                                                              (摘自《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无道

(2)、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3)、赵女借装疯怎样指责秦二世的?

(4)、选文中描写了赵女的疯癫,哪些地方是真言,哪些地方是疯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合。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不能率先履行, ______(A.可是 B.而且),恰恰相反,如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有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去,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下车时,站台上有些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来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好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到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 

    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 _________(A.浸润 B.滋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阅读《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一文,完成小题。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面白墙
       ①郭铧从厂里回来,老远就看见自家的那面白墙上,被一家酒厂用半人大的字,做了一则广告。房子是他刚从村子里迁到路边上来的。那面墙也就分外地白,那则广告也就分外地耀眼。
       ②郭铧进门就问:“爸,在我们墙上做广告的人,给钱了没有?父亲说:“给钱?人家在我们墙上写几个字还要给钱?”父亲是个种了一辈子田的憨厚农民,但他养的这个儿子却十分精明。
       ③郭铧就笑一笑说:“当然要给钱啦,墙是我们的,他们哪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不仅要给钱,而且要给很多的钱呢。”
       ④他就找来白石灰,反复刷了几道,才把墙上的广告覆盖住。“爸,再有人来往上面写广告,你就要找他要钱,不给钱就别让他写。”说完又到厂子里去了。厂子是他办的,他吃住都在厂子里,一般几天才回来一次。
       ⑤过几天回来,发现自家的那面墙上,又被写上了广告,郭铧就问这回别人给钱了没有,他爸说给了,他又问给了多少,他爸说给了10块,他一听就瞪大了眼睛和他爸嚷嚷起来了: 
       ⑥“爸,你真傻呀,我们这么大一面墙,他们做那么大一个广告,你怎么才收他10块钱呢?不行,太少了太少了!一次,至少要收他200块!”
       ⑦又找来石灰,覆盖墙上的广告,他爸就冲出来说:“太贪心了吧?字是人家写的,颜色是人家带来的,你凭什么要人家那么多的钱?!”“爸,你不懂,你除了懂得种田,别的什么都不懂。”一边说一边往墙上刷石灰。他爸一听这话就来了气:“是的,老子就只懂得种田,不像你,种田人的种,不懂得种田却只懂得赚别人的亏心钱!”郭铧一听这话心里的火星子就一溅:“你,你——”他真想对他爸大发一顿脾气,可忍了忍,还是忍住了。
       ⑧覆盖住广告,这面墙又是一面白墙。他想了又想,找来笔,在墙边角上写了一行小字:“在此面墙上做广告,须交房主广告费200元。”又想了想,补上一行,“同时需出示各种有效证件。”他想若是沿路所有的房主都能这样做就好了,可人家偏偏不这样。那些乱做广告的,也就继续暗自欢喜。许多虚假广告,也就继续让许多人喝假酒吃假药买假冒伪劣产品。
       ⑨郭铧抽空去动员他们仿效自己的做法,他们当面不说什么,背后都说他这小子想钱想疯了。这话传到了郭铧父亲的耳朵里,羞愧恼怒得他直跺脚:“你呀!你呀!看把我弄得这张老脸往哪搁!”郭铧却耸耸肩说:“该要的钱不要,并不都是做好人,有的时候反倒还是做恶人!——你们不懂,都像我这样,这世道只会更好!”
       ⑩郭铧家的那面白墙就一直空着。空得很醒目,白得很耀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花艺术最早的文书记载。

    ②已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剪纸作品,当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中的五幅麻料剪纸,根据同时出土的高昌章和十一年(公元541年)文书可以推测,这五幅“骨灰级”的剪纸作品是南北朝时期的遗物。

    ③剪纸用纸大体可归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的单色纸、蜡光纸等。老艺人常用“毛边纸”来剪一些短期使用的纸样,它价格低廉,柔软、吸水性强且硬度适中,耐磨、耐折叠,还可以染色。第二种是生宣纸、连史纸等。这些中国传统手工纸能够保证纸张在经过剪刻后还能进行点色等工序。第三种是用作衬色剪纸母本的金箔纸、银箔纸等。箔纸带有金属色,尤其在年节剪纸中特别能渲染喜庆的气氛。

    ④尖头剪刀是剪纸最主要的工具,大的剪刀用来剪外形,小的剪刀则用来剪细处。此外还需许多辅助刻制工具,很有些“十八般兵器”的阵势。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⑤剪纸是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品,既可以是居室“软装潢”,也可以是精美的“商标”,还可以作为传家的珍藏。

    ⑥如今,中国北方还基本保留着春节期间贴窗花的习俗,而南方往往是只在婚庆时张贴剪好的“喜”字。门花是张贴在门上的剪纸作品;它也是中国北方农村保留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除此之外,其他节庆时门花也是必不可少的纸质装饰品。

    ⑦覆盖在各种赠礼上的剪纸礼品花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又细致的性格。“八件”是广东佛山常见的礼品花剪纸,在同一张剪纸中有多个花卉、瓜果等图案,在需要装饰婚嫁聘礼和嫁妆或庙会、张贴红榜等情况下,人们就会把整幅“八件”上的各个物品分别剪裁下来,用它们装点礼物或布置环境。

    ⑧把白纸剪成的绣花样子贴在衣服或鞋帽、肚兜、袜子上,再针线绣缝,绣好后白纸样会被细密的丝线依样覆盖住,从此绣样便与上面的绣线相伴,直到双双老去,绣样里寄托的美好祝愿都不会褪色。

现代文阅读

那年大雪

肖建国

    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说到杀羊,在咱村里真是少见。我们地处汉江河畔,水美草肥,家家养羊,可自家很少吃,大都卖给羊贩子。要想很利索地杀死一只羊,还真是件棘手的事。

    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叉,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的白。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选自《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灯光 秦俑

①上世纪90年代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

       ②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

       ③但是,也有烦恼。
       ④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包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

⑤凌晨四点多、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

⑥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段,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

⑦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

⑧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劲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

⑨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常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

       ⑩“东方红,太阳升……”

⑪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⑫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

       ⑬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我们的整个青春。

⑭一晃过去好多年。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⑮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

(选自《百花园》2023年第 6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