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相互依偎的温暖  (苔米)

①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②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③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④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快递小哥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⑤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对待刺刺,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⑥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地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⑦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猬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

⑧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⑨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1)、根据文章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事件

我的心理

那一天,猬猬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

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⑤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文中称呼小动物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请你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用“它”。
(5)、本文以“相互依偎的温暖”为题,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的哈问题

一个“兵”的军营

    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一点七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驻扎着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挂钩联系,部队的领导喜欢上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到20世纪8 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600元的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生活。

    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到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谢辞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韵盎然,鸟语花香。郭孔孙说,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与繁重的工作,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干劲。

    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不损失,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阅读《撞上百分之一的几率》,完成下列小题。

    库伯教授的心那年特别狠。有人说是因为他的书稿没能通过编辑的审查,也有人说他就是对学生厌烦了。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事实令人触目惊心:那年埃及史课全班63.6%的学生都没有及格。要不是我的运气好,那个百分率就该上升到65.4了。

    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讲课快得吓人。谁记笔记的速度都赶不上他说话的速度快,特别是他激动的时候。我奋笔疾书,记的几乎是无法辨认的缩略语,但仍然有一半以上记不下来。笔记不全,学习成绩就好不到哪里去。有一次考试,我竟得了38分。我明白,起死回生的唯一机会,就是把笔记记全些。

    考试成绩出来当晚,我努力想进入梦乡,哪怕是能将那让我伤心欲绝的分数忘记片刻也好。【A】可是“象形文字”啦、“罗塞塔石碑”啦这类词语像万花筒一样在我脑中不停地转啊转。突然,我的脑子灵光一闪:干嘛不在笔记本上隔行留空呢?这样下课以后,我就可以回想授课的内容,把落掉的部分补上。为了表达对古人的敬意,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奥西里斯计划”(奥西里斯是古埃及的法老,传说死后成为地界的主宰和死亡判官——译者注)。

    第二天,我就开始尝试“奥西里斯计划”没想到一试就奏效。刚开始的时候上课的内容很难回忆起来。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回忆成了一种游戏。我常常呆在宿舍里,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模仿老教授讲课,并试着不看笔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复述课堂的内容。

    一天晚上,我在默诵白天上课的内容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为了使我的复述尽可能地流畅,我用了过渡性的语句,比如“我们已经讨论了霍弗拉法老获得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次要原因。”此时,我突然想起,教授从来没有把课上的内容分成主要的和次要的。然而,这些主要和次要的内容都整齐地排列和隐藏在看似滔滔不绝的语言中,等待学生们去发现。破解这个秘密后,我发现我的课堂笔记做得更好了,而且课后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每隔一行所缺的内容填上。

    【B】我试图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一发现,但他们总是说:“把那些笔记都记下来,你也太傻了!坐着听听就行了嘛。”

    考试前一天,我把自己假想为教授,站在他的角度拟出了十道题。拟好题目后,我再想象自己是在考场,结果,我花了四个小时答完了自己出的这十道题。最后,根据讲座和课本笔记评阅我的答卷,我高兴地发现,我准确地论述了所有史实和观点。我觉得应该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了。但没过多久,我的高兴劲就消失得一干二净。我的生死存亡可都押在这十道题上了,要是教授他不考这些,我岂不要完蛋?我心一横:“反正现在再改也来不及了!”

    第二天早晨,在去考场的路上碰到杰克后,我更加确信自己要倒霉了。整个学期杰克一直坐在我旁边,我没见他记过笔记,甚至连书都没见他翻过。我问他怎么不紧张,他告诉我说:“这学期应该是考第四套题,会考各种历史事件时间、法老的名字、各个朝代、历朝的战争等等。”“第四套试卷是什么?”

    我估计,除了我,学校里没有人不知道库伯教授备有五套试题(每套十个问题),五年期间轮换使用。尽管考完后他将每份试卷都收了回去,但绝没料到学生联谊会的组织能力如此出色。他们是这么干的:专门指定一组学生来记第一套试卷的内容,另外一组记第二套试卷,依次类推。学生离开考场后,凭记忆迅速将这些问题写下来,然后存入联谊会的资料库。这招挺绝,很多学生就这样得到了这五套试题。

    听完杰克的解释,我几乎晕倒。我知道,即使奥西里斯和太阳神都来帮我也无济于事了。

    唉,我要倒大霉了。试卷一排一排地往下传,我听见考场里不断响起各种悲鸣:“哦,上帝”“这次完啦!”我想大概是教授误发了第五套试卷,而不是大家预料中的第四套试卷。

    试卷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同样不由自主地倒抽一口气:“哦!这不可能!”那就是我昨天自己出的十道题——顺序不一样但完全相同的十道题!怎么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我相信那是百万分之一的机率。还有比我更走运的人吗?我恢复了镇静,开始奋笔疾书。

    最后,库伯教授给我打了100+,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谢上帝让我在从教之年碰上了一个高材生!”我因此顺利拿下了学士学位。20年过去了,我想我可以把这个秘密公之于众了:这里有一个家伙能拿下学士学位,完全靠的是运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改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文学作品阅读。

祖母和猫

①我家的养猫史是从祖母开始的。但也只是近几年,她的孙辈们挺硬翅膀像鸟一样从她身边飞走之后。

②大概五年前吧,二姑家一对雪绒花和金帝猫下了一窝崽儿,托人给祖母抱来两只。老家养猫大都成对,因为见不得一只孤猫形影相吊的忧郁样儿。二姑送给祖母的猫一只是稻草黄色,四只脚白,祖母叫它草垛。它的确像雪地上的小草垛。另一只则通体雪白,像一团冬季凌晨未被打扰的雪,要我会叫它白雪,但祖母叫它白妮儿

③祖母对猫像待她的孩子们一样,没有宠,但有爱,还有更多的是严厉。两只猫儿在祖母家刚稳下心,祖母便让它们去学着捉老鼠。乡下猫儿,都是要劳动的。于是,雪绒花和金帝的后代们,就钻到犄角旮旯里捉老鼠去了。待它们出来,常常灰头土脸花鼻子。不过草垛和白妮儿会很神气地一抖身子,那些浮尘就落了,显出一种贵族气质。

④第二年春天,雪绒花又下了崽。我父亲和我小婶也开始养猫,各养一对儿。但都没祖母的猫看起来干净,漂亮,有气质。

⑤父亲家的猫喜欢钻柴灶,弄得浑身上下一团乌黑。而且,它们喜欢偷食东西,放在橱柜里的火腿肠,小蛋糕什么的,一不留神就被它们收拾得干干净净。祖母的猫不会这般,因为它们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食物很简单,是祖母掰成小块儿泡了菜汤的馒头,无荤,但总能饱餐。想吃荤的话自己捉老鼠去。住的是麦秸窝,虽不如柴灶暖和,但安宁舒适。再说,祖母家的柴灶每烧完火,必用砖块将其堵住,想钻进去也不成。这便为两只猫儿造就了一副好德行。小婶的两只猫就不用提了,一只死掉;另一只离家出走。

⑥于是,在乡下众猫的衬托下,祖母的猫就显得高贵,典雅。待草垛和白妮儿长到两岁多时,便越发漂亮了。像茸茸的两大团毛线球,肥嘟嘟的。它们在花荫下嬉戏,在树杈间游戏,在祖母的脚下晒太阳,都像电影里的画面,干净,优美,惹人喜欢。

⑦这年,长期在外打工的四婶回来了。她耳根后淋巴结增大,上海的医生告诉她情况比较复杂,让她住院治疗。想想自己多年辛劳将被付之一病,她心一灰,不治了,回老家。家乡的热心人和偏方多,有人告诉她,猫肉可以将其治愈。祖母听说后,便把草垛捉去给了四叔。草垛不见后,白妮儿也消失了。那个秋雨淅沥的傍晚,祖母坐在黄如杏子的灯下,幽幽然落下泪来。大家顿时慌了神,都跑出去寻猫。终于,小婶在隔壁一座无人的老宅里将它唤了出来。可它还是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祖母说,它伤神了。祖母也吃不下饭,陪它一起忧郁。如此过了好几天,人和猫才逐渐缓过神来。

⑧四婶的淋巴疙瘩最后被一位民间医生割掉了,这几年倒也安然。不知草垛的肉汤到底起作用了没有。祖父祖母来杭小住,把白妮儿送了人,状况如何,祖母从不加过问。她怕伤神。(选自《桑飞月新浪博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