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练习(12月)试卷

下列关于“朋友”的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C、书是最好的朋友。——张爱玲 D、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吴冠中

    在异地,我曾向陌生人问路,陌生人随便一指:往那边。我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误入歧途,上了当。这类上当的事远远不只三两次。学艺以后领教过许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数很平庸,混饭吃而已,对照着模特儿,说你画长了、短了、明暗关系不正确等等,谁都看得见的错误,像讲解剖课,与艺术少有联系。大量的学生就这样在艺术院校毕业了,再去蒙骗别人。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辰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诚恳地拿作品请我看,要求指点他们将怎样往前走。是想走向艺术的天堂抑或经济主宰的市场,难说,可能两方面的情况都有。问道于黄宾虹老先生,黄老先生根据自己的学养、见闻,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提携后辈的话,听话的朝圣者于是沿着羊肠小道走进了黄宾虹之家。去问齐白石,齐老先生“似与不似”的高见令多少人拜服,尊崇者何止千百人。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鲁迅先生认为,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有一位年轻雕刻家的作品引我注视,功力扎实,造型感觉好。但他到处发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个刊物的扉页,几年来期期扉页只发表他一个人的作品,显然有买卖版面的交易,这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来愈差,不断抄袭自己,他以为争来了荣誉,其实毁了自己珍贵的前程。他要开个展了,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活动太多,影响了创作,令人惋惜。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一位水彩画家画得很不错,作品力求完整,他也总问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说四平八稳不是艺术,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风眠老师倒曾对一个拘谨的学生说:乱画嘛!

    艺途真是没有捷径,唯一的正道是创新。都在嚷嚷创新了,但看看所谓创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国之耻。创新是探险,历来真正有创新贡献者,全来自实践,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想轻易偷个创新美名,贻笑大方。

    人类要生存,必然要不断创新,而创新有阻力——来自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其的误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此话好像不错,真只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个窄窄的一家之基础上,局限在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妨坚持各自的成见,走着瞧。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凭鞋底走出自己的路来。这路,通向全球。

(摘自2006年9月20日《文汇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乡愁的味道

宋光茂

    年轻时,一味贪恋外面的世界,不懂得乡愁,品不到乡愁的味道。及至上了些年纪,乡愁在心田里萌芽了,乡愁的味道愈益散发开来。年纪越长,乡愁的味道越浓烈起来,钻到你骨子里,附到你的肺腑上,融入你的血脉里。

    我试图用酸甜苦辣,或者它们的某种混合的味道,来述说乡愁,但又觉得无一恰切。或许乡愁的味道压根儿就不是生理的感受。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我是思恋家乡泉水沁人透彻的清爽和浅浅的甘甜吗?不是。母亲在世时,一见到新挑回家的泉水,就趴在水桶边“咚咚咚”地喝个够,一年春夏秋三季皆如此,一直喝到八十多岁高龄。泉水寄托着我思念的味道啊!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泉边玩耍。那是用巨石垒成深约一米的长方池,泉水从泉眼里不动声响地翻涌出来,又从巨石间的缝隙里挤出去,在巨石下面冲出一方水湾,泉水流出水湾,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每到夏季麦收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把麦秸一截一截地插起来,连到一人多长,把一端放到泉池里,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泉水的甘洌和着麦秸的清香,把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儿们个个都定在了那块巨石上,微微眯上了眼睛,享受着,如同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一直吸到肚子撑了才回过神来。家乡的泉水里带着多少童年幸福的味道啊!

    等到上了初中,泉水的童趣已被学业的压力覆盖了,但我每天仍然离不了泉水的浸润。村里没有初中学校,每天凌晨我和同学们经过泉边,翻过一座山梁,到三四里外的邻村上学。一早起来,从不在家里洗手洗脸,而是来到泉边,蹲在泉池边上,用手捧住哗哗的泉水泼在脸上,顿觉清醒,如同补上了睡眠的不足。古人说“糊涂脸水聪明枕”,用我家乡的泉水洗脸却不然,它立时让人清醒。

    走上工作岗位后,家乡的泉水更让游子保持聪明不糊涂,自己的起点就浸泡在那池泉水中哦。冬季的凌晨,泉池上总是罩着一层水雾。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雾,就感觉到泉水的温度,掬两捧冲到脸上,脸上暖暖的。那时候,身上也不带手巾,甩甩双手,往脸上抹一把,就赶路了,脸也从没皴过。这也不知是泉水的缘故,还是年轻的缘故。

    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代代相传,祖上正是看中了这一池泉水,才从山西迁徙落根于此的,并将此地命名为“釜泉”,意即泉水像开了锅般翻涌的地方。祖上为农,竟也有这般文化,初念及此事,甚感惊叹。

    如今,泉水仍在日夜不歇地翻涌,但自父母双逝后,我就少了很多回故乡的机会,已经许久不曾品赏家乡泉水的味道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天他还zūn xún(     )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bèi)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容易,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依旧没有完,第二个关口就是选纸。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犹豫,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徒弟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是这些细微处,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终于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满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开始,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òu),明朝收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