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③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④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第④段文字中,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时所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主要到次要 D、由一般到个别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②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3)、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贡的语言艺术

高广永

    ①子贡喜欢扬人之善。有一次跟孔子在一起闲谈众弟子的学习情况,师徒有这样一段对话:

    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③意思就是: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就回答:我端木赐哪里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只能推知两件事情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不如他。从这一段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不矜功更不矫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却把别人的成绩说得极高,其实在这种谦逊的情况下不会使自己变得渺小,反而会让你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⑤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子贡对老师孔子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更体现了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只有寥寥数言便让孔子的形象如日中天,有谁能再用别的比喻超过孔子的高度呢?

    ⑥还有一次,弟子们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就是不愿出来做官做事,不愿为天下所用,所以就公推子贡来劝说老师孔子。子贡与孔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⑦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⑧子贡见到孔子并没有直接劝说孔子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类的官话套话,那样也许一句话就让老师给堵了回去,子贡先是跟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说:这里有一块精美的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让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这是很重要的。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但是要有选择地用。古代人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华美。这种赞美会让所有的人都笑逐颜开的,想来孔子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句话就能让老夫子开心不已,这水平也许只有子贡有吧。先把您老人家的耳朵给理顺了,心情自然就会大好,再跟您说点什么,也不会招致一顿猛烈的回击了,对话的双方把自己的意思都表达出来,而且还都能开开心心,这正是子贡所具有的高超的谈话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入互联网梦境时代

       在美国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科布和妻子在梦境中生活了50年。从楼宇、商铺到河流浅滩,一草一木,这两位造梦师用意念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梦境空间。你也许并不会想到,在不久的未来,这种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将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现实中的造梦行动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时代悄然上演。

       互联网X实验室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互联网正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称之为“互联网虚拟大脑”。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目前互联网所具备的某些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

       目前,“互联网虚拟大脑”正在从科技的迷雾中一点一点清晰地浮现出来。云计算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中枢神经的萌芽,物联网的发展预示着互联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社交网络的扩张代表着互联网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成熟。另外,大数据的崛起、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提醒我们,“互联网虚拟大脑”不仅可以产生自己的记忆、思想,甚至已经开始产生互联时代的“梦境世界”。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虚拟大脑”,组成巨大的记忆库。根据技术研究机构IDC的预计,大量新数据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它们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到2020年,预计将有35ZB的数据产生是2009年数据量的44倍。这些庞大的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虚拟大脑”进化的基石。

       就像人脑会通过观察、记忆进行思考一样,在占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互联网虚拟大脑”开始有了产生“思想”的需求。现在,帮助“互联网虚拟大脑”从互联网时代浩瀚的数据宝藏中收获知识和“洞察力”的计算机工具正在快速普及,处在一线的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日渐完善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始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说“互联网虚拟大脑”已经开始慢慢产生“思想”。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影响和刺激“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这时的互联网就像一名脑部逐渐成熟起来的婴儿,在占有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和记忆后,便开始产生虚拟梦境的迹象。

       事实上,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技术在20世纪初便开始萌芽。早在1915年,世界上第一场3D电影在纽约阿斯特剧场上映。到20世纪60年代,图形学之父伊凡·苏泽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虚拟系统和头盔式显示器。此后40多年间,不断有人试图挑战虚拟现实技术,希望将之变成一项可以普及的技术,但统统遭遇滑铁卢。其中包括任天堂所推出的Virtual Boy游戏机,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历史上最失败的游戏机之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依然火热,索尼、三星等企业纷纷发力虚拟眼镜、头;盔。这些尝试可以视之为早期互联网梦境的雏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美】托马斯·阿尔瓦

    ①据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六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心理学上也在研究一些好的著作对于读者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②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喜欢日本文学的,还是喜欢古罗马风格的,抑或是喜欢爱情诗集甚至于爱看土地测量类图书的……所有的书,都给读者带来了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但是你在旅游指南里可不能遇到这些(各种各样的旅游指南只会让你头大)。就连现在的科学杂志,都开始注重深入生活,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我们称之为“情感传输”。你的身体在沙滩上,但是你的心灵有可能和菲利普·罗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1959)一举成名)漫步在曼哈顿的大街上;你正坐在壁炉前,但是你有可能与莫里哀一起正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                      。除此之外,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触碰”到你,能让你听见他的声音,能让你了解他的过去,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大脑得到放松的时候,也就如我们的引言所说,每天只需要读六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

    ③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好小说并不是仅仅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在于能够长期持久甚至于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一位鹿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研究,邀请一些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这些读者被作者所触动时的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来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广告,各个决定,各个信息。研究还指出,如果一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就像“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④为什么?因为这些小说和真人传记来源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自身感受通过书本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这类书也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而它的持久性,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⑤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阅读一些类型的小说会给人带来一种很怪异却难以忘却的感受,因为小说是具有独立性的,每本小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其中将现实生活和情感进行放大(比如主角运气好到爆,身边都是白富美,花钱不用愁等等),人们在阅读时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⑥根据这一情况,赫及勒·德谭巴尔(法国作家及体疗医生)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来对人们的某类疾病进行治疗。就好像童年时的教育一样,从小读什么书也许能影响人的一生发展,谁又能保证读书对成人就一点用都没有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