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五四学制)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自信与成功》

自信与成功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倡导做人要谦虚和低调,但求成功,不事张扬。有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典故,尧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行,要把王位让于有德行的许由。许由说,你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却让我来做现成的天子,我不干。两人推来让去,便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仅如此,许由还以此为耻,跑到登封箕山小溪里将耳朵洗了又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到这里谦虚得实在有些肉麻了。

②谦虚固然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显得不自信,但凡富有宏大志向、怀揣远大抱负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大多是很自信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③自信可以让人尽施才华。大诗人屈原的自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仙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

④自信的人往往勇气更足。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战局对谦和的一方是不利的。我国女乒选手邓亚萍和乔红,两人技术水准和攻防能力在伯仲之间,但每每两人对决,乔红常常在邓亚萍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无奈败北。自信的人面向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点勇气。

⑤自信可以使人把握人生。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于喧闹的集市中读书,显示了他对自控力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自信。贝多芬是狂傲的自信,他不但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他还说过“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⑥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悦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己。自信的人是最能悦纳自己的人,他会喜欢自己。自卑和嫉妒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要想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不自惭,不气馁,心气高一点,悦纳自我,不妨来点自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中“悦纳自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

②自信的人面向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点勇气。(

③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

(4)、作者围绕论点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珍惜时间

       时间往往是很多作者笔下的宠儿,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写写有关时间的文章,以示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圣贤为他讴歌,为他赞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哲人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人的高歌

       “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钟情于时间的人,时间也对他最钟爱”。这是伟人的教诲。

       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无非是言他的珍贵。可是朋友,你想过没有?金钱虽可贵,他却可以储蓄起来,而世间却没有储蓄时间的金库;金钱花掉了可以用几十元、几百元来计算,可是时间却无影,无法用价值来估计!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无不在时间的魔掌中生存!时代的更替,人事的兴废,生命的萌动,青春的激情,无不在时间的注视下形成!时间催促沧桑的巨变;时间扬起未来的风帆;时间是青春的黄金海岸;时间是人类生命的航船!

       可见,在短短的人生中,时间是多么宝贵!然而,在我们的身旁,有的人在搏斗、也有人在消磨;有人在开拓也有人在蹉跎;有人在奋发改善,精神抖擞,也有人在虚度年华,随波逐流。有的人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吥搏待何时!也有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和非!有多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的人华发早生,一生无为。正如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们亵渎了时间,欠了时间的帐,受到了时间的无情惩罚。也许我们会看到巍巍大山难搬,茫茫大海难填! “足球”踢不尽,“扯皮”扯不完!也许我们会体味:解决一个小问题,会议一拖十几天;研究一个小建议、请示汇报带画圈!也许我们会发现:一杯茶伴一支烟,几个电话要一天,已成为官僚主义者的正常日程!这是多么可悲而可叹的时间观,多么消极而顽劣的人生观啊!

       列宁曾说:“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是的,时间是无形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工人们说:时间是产品;农民们说:时间就是粮食;战士们说:时间就是胜利;医生们说:时间就是生命;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我说:时间就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珍惜时间吧!让我们青春永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项目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分

支持

91.47%

3.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方式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务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地告诉记者,太多教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于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非文学作品阅读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珍贵的大衣

①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数千件文物让人流连忘返,而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莫过于这件珍贵的大衣了。它被陈列在展厅里,无声地诉说着背后的沧桑往事。

②那是1939年1月,李先念奉命南下信阳四望山开展敌后抗战。隆冬腊月,正值年关,四望山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本应是团圆的祥和安宁,突然被爆炸声撕碎 , 火光瞬间照亮了整个村子。炮火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李先念,他猛地翻身下床,对着门外的警卫员韩清源大声喊道:“集合部队,掩护村民!”万般紧急之时,韩清源突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大声哭喊,眼看一架敌机从空中俯冲而下,说时迟那时快,韩清源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孩子紧紧护在身下,后背却被弹片炸得皮开肉绽、鲜血崩流,可他硬是咬着牙抱起小女孩,艰难地向村口跑去。几百米的小路变得格外漫长,爆炸声、惨叫声不绝于耳,他牢牢抱紧孩子,一刻也未曾松手。终于到了村头,韩清源见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李先念,他将孩子塞到李先念手中,两眼一黑,昏了过去。看见战友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和毫无血色的脸庞,李先念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他大喊着:“卫生员,救人、救人!”可因战事紧急,他甚至没能多看一眼便匆匆赶赴战场。

③韩清源醒来时发现一件厚厚的大衣盖在自己身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他一眼就认出这是首长的,无声的关怀使他泪流满面。之后他的背伤严重(无法痊愈),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再也无法担任警卫工作了。在接到调令的第二天,韩清源一大早便怀揣着大衣来到李先念的房前,谁料首长有要事在外。韩清源捧着大衣走过来、走过去,时不时地向村口望去,期待着能望见那熟悉的身影。也不知徘徊了多久,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韩清源深知军令如山,临行之际耽误不得,他将大衣叠放在李先念的床头,忍着后背的疼痛,敬了一个挺拔的军礼,把一声“再见”默默地埋在了心底。

④1989年4月,李先念回到信阳视察,下榻浉河宾馆。听闻这个消息后,年过七旬的韩清源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从桐柏赶赴信阳,探望老首长。远远地,一行人阔步走来,李先念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老部下,阔别了半个世纪的两双手终于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原来首长此时穿着的还是那件大衣,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那片挥洒热血的疆场____纵有千言万语,韩老却如鲠在喉。

⑤早春的夜晚依旧清冷,李先念察觉韩清源双手冰凉、越发颤抖,赶忙脱下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深情地说:“清源同志,你受过伤,一定要保重身体啊……”韩清源攥着大衣,眼里浸满了泪花,他再三推阻,也敌不过老首长的真挚。当问起现在老区人民的生活时,韩老感慨万分地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老百姓都发自肺腑地赞叹‘共产党是永远想着俺们、念着俺们的’。”李先念听后欣慰地笑了,他告诉身边的干部,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为民。

⑥韩清源对这件两度温暖了自己的大衣视若珍宝,每每看到它,就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南征北战的岁月。如今,大衣被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珍藏,2018年2月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⑦这件大衣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见证的不仅是两位老人感人肺腑的战友情谊,更承载着革命军人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大义大爱,彰显了老一辈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揣初心为人民,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奋勇前行、再创辉煌!

(选自《营口日报》,原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