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情调研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倔三爷和二维码

许福元

倔三爷面前的青菜,新鲜水灵琐碎丰厚。小茄包、扁豆角、莴苣菜、白不老。顶花带刺的秋黄瓜一小堆,心里美萝卜连缨子摆了一排,闪着露珠的细茴香用马兰草捆成小把,沾土气的紫根韭菜渗出水珠。还有挂白霜的象鼻倭瓜,带软绒毛的青瓠子。

顺和花园小区东门外马路边,像倔三爷似的小地菜摊,不只七八份。都是村民利用开发区墙外的零星土地,“捡十边”辛勤耕种收获的。

旁边卖梨卖栗子卖猕猴桃的外村人都用二维码收钱了。三蹦子车上放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印有“豆腐块”,“豆腐块”上是“豆腐渣”或者像是一群蚂蚁窝。买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

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

那人很得意,收了。

真收了?

真收了,那还有假?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您应该与时俱进。

倔三爷呵呵一笑,用老树根似的手,指着木板上的“豆腐块”问:那叫什么玩意?

二维码。

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

话音刚落,真来一个“二百五”,黄毛,公鸡头,脖子上吊着金链子,臂上纹着龙,土豪范儿。骑一辆大摩托,呜地停在车槽帮前,车也不灭火,也不问价,嚷一声,来一百块钱的!

卖主很高兴,赶紧将称好的猕猴桃用塑料袋装了,放到他摩托车前边小筐里。那买主掏出手机,划拉几下,照二维码一扫,说了声:看好了,钱给了。一踩油门,屁股冒烟就颠了。

那卖主看一眼手机,摩托车都跑没影了,还扬手扯着嗓子喊:没扫上,没扫上!

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一个留着大胡子,脑后梳个马尾头,人长得圆咕隆咚像胖冬瓜,很有艺术家暴发范儿的老男人蹲在倔三爷面前,指着象鼻倭瓜问,多少钱?

两块五。

大胡子又指长青瓠子问:多少钱?

两块五。

那好。一共五块。大胡子掏出手机问: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

倔三爷哈哈笑:我没有扫帚。我不扫你,你也甭扫我。做买卖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银子对面钱。

你不会用二维码。也好。大胡子很大气,从腰兜成沓的百元大票中抽出一张,捏住往空中一抖,递过去。

倔三爷没接,说:对不起,买卖刚开张,没零钱。麻烦你跟别人换一下。

旁边人很热心,立刻将整钱兑换成零钱。

大胡子左手递过去五块钱,右手要抄倭瓜和瓠子。

倔三爷没接五块钱,两只手却拢住倭瓜和瓠子。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瓠子。这不是挺整齐的账吗?

噢!噢!大胡子给弄得哭笑不得,好!好!只好就范。

大胡子走后,旁人问:倔三爷,您干嘛犯倔?

倔三爷低头眯眯眼咂滋味乐,我就瞅这小子别扭?

您看他哪儿别扭?

倔三爷这才一一道出:老爷们梳个娘们头,要是我的儿子,我得给他个大脖拐;腰包里露出零钱,偏抻出百元大票显摆嘚瑟;弄个“苹果”手机在我眼前晃悠,我还有“小米”呢。我就是没学扫二维码。我摆的摊是鲜瓜水菜,现拔现卖。不用二维码,照样卖得快。

但很快,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压抑。

不认识倔三爷的买菜人态度很干脆,同质同价谁有二维码就扫谁的;和倔三爷半熟脸的人为了照顾一下他的面子,也间或用现钱意思意思;当庄姑奶奶尚存老礼,不怕麻烦,坚持与倔三爷现钱交易。而那些新娶的媳妇,新一茬的姑娘、小子可不论这些。只要方便快捷,亲爸亲妈都不论。

倔三爷搓着木锉般双手,无奈地摇头轻声叹息。

远房侄女快言快语,当面数落:三叔,只有我能当面说您,您的菜挺好,价不高,为什么卖不动?现在谁不用手机扫码,就是老土;再说,您收钞票,怕收假钱,还要举着让阳光照一照;您数钱的时候,抠抠索索,票子揉成苦麻菜了,多耽误工夫;您找钱时,黑手指,灰指甲,蘸唾沫……

一连三天,倔三爷没出摊。

第四天,倔三爷清清爽爽,隆重出摊了。摊位上摆着三块木板,贴有三张二维码。

旁人逗他,倔三爷,您怎么不犯倔了?是不是觉得“谁不紧跟时代,时代把谁淘汰”?

倔三爷用大手搔着花白粗硬的短发,眼神有点软,腼腆害羞般苦笑着,厚嘴唇说出掏心窝的话……

(选自2020年12月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详细描绘倔三爷面前各种蔬菜,形象逼真,突出了蔬菜鲜嫩水灵的特点,营造了充满蓬勃朝气的氛围,也暗示摊主倔三爷入市很早。 B、第二段内容属于插叙,交代了前文菜摊蔬菜的来历,揭示了蔬菜新鲜水灵的原因,原来是当地农民利用零星边角土地见缝插针辛勤耕种所获。 C、小说表现骑摩托车的土豪范儿、大胡子老男人、远房侄女三个人物形象均采用了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D、作者许福元系北京顺义区农民,农民写农民,别具匠心,不仅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而且将极富地方特色的生活画面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试分析下列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②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狐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维码”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4)、结尾处倔三爷掏心窝的话,有A、B两种说法,请将你认为合理说法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并说明理由。

(A)我想清楚啦,扫二维码付钱收钱确实方便,我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啊!

(B)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

序号:(   )

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1-5题。

香溪河里桃花鱼

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

②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

④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6. 5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

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

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 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 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                         

                                                                                                                                                     

(选自《三峡旅游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月亮门里,月亮门外

    ①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一出,它夺人眼球的圆形画幅,就引出了诸般讨论,从域外导演到中国文人画,从西洋镜的风俗小片儿到中国风情的私房小照,林林总总,煞是热闹。而这圆形画幅只让我想到一样:月亮门。

    ②小时候住在乡下,有一年因为要翻修院墙,父亲打算跟邻居提议,在两家檐下的院墙修一道月亮门,一为往来方便,二也好看。这个提议被邻居婉拒,因为多一些院墙建鸡栏鸭舍,比一个好看不实用的月亮门要重要得多。

    ③月亮门的概念就这样被植入一个孩童的心中。在大人们讨论建不建月亮门的时候,我脑海里映现的是父亲描述的画面,大人孩子从圆拱形的月亮门进进出出,月亮门旁有斜逸的樱桃树的枝条和一丛丛刺玫花的身影,好像画面是挺美的。

    ④几年后,父亲被调到另一所小学任校长,翻修学校院墙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校园里红砖建的圆拱门。月亮门!我眼前一亮。从此,每当我看到那所小学的师生们在绿树花丛中往来穿行于那道红色月亮门的时候,心中便总涌上某种说不清的美好浪漫的感觉来。

    ⑤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常去单位的家属区看我实习时的指导老师。老师家在几排老式的楼房中,起初我总记不住具体的楼号,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重要标志物——楼旁有灰色水泥的月亮门!我观察了一下,别的楼旁也有水泥装饰门,有的是菱形的,有的是方形的,只有这一处是圆形的。月亮门成了一个亲切的符号。

    ⑥可是月亮门也记载着一些无奈。工作的大院建了小公园,从宿舍楼一出来,一眼望到的就是新修的围墙上开的那道月亮门!我每天可以进出于这道月亮门上下班,想想便有几分浪漫。可惜这浪漫没来几天,月亮门便彻底被封死了。因为办公区与宿舍区要严格分开,月亮门从此无法通行,它徒有其表地成了长长的白墙灰瓦间一个毫无生气的拱形图样。

    ⑦2008年的夏天,全世界都关注着鸟巢,“北京欢迎你”的歌声在大街小巷流淌。许多旧城区、城中村都突击搭建灰色的影壁墙,这些影壁墙中间,出现了不少月亮门。月亮门外,是整齐的街区,月亮门内是细碎的百姓生活。这个特殊的意象被一个叫白尚仁的法国人拍摄下来。他的照片都以月亮门作背景:修车的手艺人和下象棋的街坊,赤膊打台球的小伙子和卖礼仪庆典用品的店铺,山西面点摊主和他的熟客……那个摄影展,名字就叫“月亮门”。月亮门里,是简单甚至卑微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细碎、平凡、庸常的瞬间,无关虚荣,却黏合着温暖的中国映像,真实而珍贵。

    ⑧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住宅中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它既可作为出入的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小小月亮门,融汇了美学、哲学、建筑学、文学等多重元素,也凝聚了门里门外的诸多张望、盼望与遐想。

(选自201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董小酷,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战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件。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蜒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人读书的时候,应该多一些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儒雅竹刻

施立松

①简舍知秋竹刻馆外,馆主朱宏苏把几枝枳椇递给我。我才知道,他刚才在墙角的草丛里走来走去,低头寻寻觅觅,就为找这几枝枳椇。“很甜!”他说,“前两天还极酸涩,经了霜就甜了。”

②那是去年入冬第一天,我在“儒生雅士辈出”的儒雅洋村。古村坐落在浙江象山西部蒙顶山脚下,保存着许多清末的建筑。像一部线装的书,徐徐掀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③竹刻馆的灰墙,已遍布岁月的痕迹。零度的气温下,院子里养荷花的石白结了厚厚的冰,荷的枯梗败叶像琥珀一般凝固在冰层下。或许就是这一夜之间,风刀霜剑褪去了枳椇的酸涩。

④“小时候一直想在家门口种一棵,撒过几次种子,却都没长出来。”朱宏苏拨弄着手里的枳椇,顶端圆圆的部位,用手指轻轻一搓,露出一粒扁平而光滑的种子。“后来才知道,枳椇是插枝的,春来时,剪枝插,不用怎么侍弄,挺好养活的。这是我十岁那年插的。”他指指头顶的枳椇。

⑤朱宏苏是土生土长的儒雅洋村人,从小在雕梁画栋的老房子里长大,对房子里那色彩艳丽又栩栩如生的雕画十分痴迷。近竹而居,喜欢上竹刻,就像潜藏的基因被唤醒一般自然而然。他打小师从民间艺人石永生,后又进入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深造,学了一手精湛的竹刻手艺。十年前,他在象山县城自家房子六平方米的车库里,创立了知秋竹刻工作室,算是给自己的作品一个栖居之地。

⑥他创作的仿陶罐系列,有竹的轻盈,又有陶的质感。我最喜欢《桑蚕图》茶叶罐,蚕在桑叶上蠕动啃食,纤毫毕现,鲜活灵动,仿佛能听到沙沙的蚕食声。

⑦几年前春节回儒雅洋村过年,朱宏苏萌生了回村去的念头,为古村重新焕发昔日的生机尽一份心力。可家人不理解:好好的日子不过,折腾个什么劲儿!别人都是走出来,你还要回村去?那时,外地高薪聘请他去负责当地的竹文化产业,资源、待遇,都是难得一遇的好机会……

③那一天,他坐在村边的浩瀚竹海里,看着阳光从竹隙细细碎碎地洒下来,像一张金色的细密的网,林间浮动着的丰沛的负氧离子,让他神清气爽。几个深呼吸后,他决定了,留下来!这里才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⑨不久,朱宏苏的简舍知秋竹刻馆在何恭房祠堂落地,成为对外推介美丽儒雅、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挂牌时,他是欣喜的,又有些沉重。扑面而来的,竟是村民的质疑和误解。

⑩一颗心沉沉地直往下坠。最难受的时候,朱宏苏还是去那片竹林。石隙间,一棵竹子刚刚破土,竹身被石头挤压得有些扭曲,竹尖却笔直向上,这纤弱却又坚韧的小精灵啊!他的心仿佛被稳稳地托住了。事实不必辨别,真诚无须喧哗,他坚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⑩中秋前,他给在外地打工的乡贤打电话,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举办“我爱儒雅”中秋茶话会,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规划,赢得大家的信任。再后来,他又策划“儒雅山居”番著烧文化节。儒雅洋村有烧制番薯烧的传统,取蒙顶山甘甜的山水和自家种植的番薯,用独特的制作方法烧出口感醇厚的番薯烧。番薯烧文化节吸引了县内外无数的目光,一时间,来赏儒雅洋村山水古建之美的旅客络绎不绝,为儒雅洋村攒足了人气。

⑩朱宏苏每天都要到竹林里走走,听听竹子拔节的声音,摸摸竹身光滑的绞理,和竹站在一起,生命就丰盈了。他总能从密匝匝的竹丛里,找到他想要的竹秆和竹根。

⑬竹刻馆挂着许多他的作品,巧中带拙,但我似乎更喜欢他的一些“小玩意儿”:细而曲的竹秆上,顶一枚戴着草帽的浑圆如意;竹节上潜藏着一只安静小螃蟹的镇纸;有的像一枚板栗,有的什么都不像,就是好看,浑圆细腻、竹色油亮,像染了岁月的包浆。

《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7日 第20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