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细解】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有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就有青春之家,青春之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三:以往搞革命的人, 眼睛总是看着上层……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四: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是指什么事件?“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宣言”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哪句话?从中体现了青年学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后的革命者开始关注什么力量?结合所学试举一例, 革命者对这一力量关注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代青年应该怎样“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举一反三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专制和腐败,开始发表反清言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第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讨过合作问题,但合作未能实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