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毕节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一书中记载: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年中,日本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的陆军,平均每年占总兵力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能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B、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C、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D、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举一反三
忘记战争,就意味着背叛和平。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反思世界大战的灾难,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途径,并做出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为了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见了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同盟国的领导人抛弃了这个不太重要的民主国家,试图绥靖希特勒以避免战争,但却枉费心机。

材料二: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

材料四:在结束对德作战整整3个月后,苏联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援助,也为反法西斯盟国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材料五: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时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军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材料一   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的认同,对某个具体朝代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或“中华”之认同。自称“中国”“中华”,或被后一朝代认同为“中国”“中华”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摘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类别

开始时间

载体

事例

理论宣传

1931年

报刊

《红色中华》《斗争》等

大众宣传

1933年

木刻版画

《义勇军》《巩固团结,抗战到底》等

1935年

宣言书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8年

电影

《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等

1942年

秧歌剧

《军民大生产》等

教育宣传

1938年

冬学运动

冬季农闲时,将分散的农民召集起来开展统一的识字、读书、学习活动

——整理自李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宣传研究》

材料三   中华大地上众多部落和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渐加深,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五四时期,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初步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普遍增强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共同抗战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孔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