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②小红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根据下述实验现象分析:
a.溶液呈蓝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3 ,
b.溶液呈无色,此时析出金属的成分:4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属于何种“胖听” |
(1)点燃导出气体,罩上玻璃杯 | 玻璃杯内壁有 {#blank#}1{#/blank#}出现 | {#blank#}3{#/blank#} | {#blank#}5{#/blank#} |
(2)导出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石灰水变{#blank#}2{#/blank#} | {#blank#}4{#/blank#} | {#blank#}6{#/blank#} |
【资料】
i.实验室所用酚酞溶液pH<8。溶液中,酚酞的分子结构会随着pH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结构在溶液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具体如下表所示。
溶液的pH |
1≤pH<8 |
8≤pH≤13 |
pH>13 |
酚酞的分子结构 |
内酯式 |
醌式 |
羧酸式 |
酚酞溶液的颜色 |
无色 |
红色 |
无色 |
ii.醌式结构的酚酞能与H2O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该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不会随着pH的改变而改变。
iii.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pH越高。
该小组同学对上述资料产生了兴趣,决定对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开展探究。
【进行实验】
组别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数据 |
① |
1-1:配制pH为13的NaOH溶液,取5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分成两等份 |
|
1-2: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溶液红色褪去 |
|
1-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溶液红色褪去 |
|
组别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数据 |
② |
2-1:分别配制pH为8、10、11、13 的NaOH溶液,各取5 mL分别 加入4支试管中,再分别向4支 试管中加入5滴30 % H2O2溶 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每支试管中溶液都先变成红色, 然后红色逐渐褪去, 各支试管褪色时间如下图所示: |
2-2:配制pH为9的NaOH溶液,分别取5 mL加入4 支试管中,再向各试管加入5滴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 、4%的H2O2溶液, 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每支试管中溶液都先变成红色, 然后红色逐渐褪去, 各支试管褪色时间如下图所示: |
【解释与结论】
【发现问题】除去氧化膜后的该易拉罐金属片容易在纯铝片上刻画出划痕,证明该易拉罐的材料属于铝。
【查阅资料】
①铝制易拉罐的材料主要成分是铝,可能含有镁和铁;
②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无固体物生成);
③在加热(以内)条件下,镁能与水反应:
, 而铝和铁无明显现象。
【提出假设】该易拉罐的组成除铝而外,可能还有镁和铁中的一种或两种。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原因 |
①取一定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blank#}1{#/blank#}溶液,充分反应后并过滤 | 样品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过滤后得到较多的滤液和少量的滤渣 | 样品含铝为主 |
②取少量上述洗涤、烘干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blank#}2{#/blank#}色 | 样品中含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3{#/blank#} |
【实验结论】该易拉罐的材料由铝和铁组成。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blank#}4{#/blank#};如果补充下列实验:取实验步骤①中少量洗涤、烘干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blank#}5{#/blank#}后无现象产生,则该小组的结论是正确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