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宪,字德章,幼聪敏,好学,有雅量。梁武帝修建庠序 , 别开五馆,其一馆在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寻举高第,以贵公子选尚南沙公主,即梁简文之女也。大同元年,释褐秘书郎。太清二年,迁太子舍人。侯景寇逆,宪东之吴郡,寻丁父忧,哀毁过礼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太建三年,迁御史中丞。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其见重如此。六年,除吴郡太守,以父任固辞不拜。九年,秩满,除散骑常侍,兼吏部尚书,寻而为真。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十三年,迁右仆射,参掌选事。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宪曰:“群情喁喁,冀圣躬康复,后事之旨,未敢奉诏。”以功封建安县伯,邑四百户。至德元年 , 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京城陷,入于隋。开皇十八年卒,时年七十。赠大将军、安城郡公,谥曰简。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 B、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 C、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 D、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本指古代地方上创办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释褐,即“解褐”,指脱去平民时所穿的衣服,改穿官服,常借指始任官职或进士及第授官。 C、顾命,文中指帝王临终前的遗诏,后称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为“顾命大臣”。 D、元年,帝王即位或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现代一般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刚开始发生的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宪聪慧过人,学术见解独到。他年少时聪明机敏,爱好学习,经常与儒生们谈论学术,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见解,同辈人都很佩服他。 B、袁宪屡任要职,为官尽忠职守。他曾任秘书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职,执掌过遴选官员的职务;始兴王叛逆,他指挥部署立了大功。 C、袁宪刚正不阿,重视疑案审理。他不惧违法乱纪的豫章王,详悉朝廷典章,对审结粗疏的诉讼案件,他利用闲暇,重新调查审理了多起。 D、袁宪廉洁淡泊,深得皇帝信任。他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知他清廉,加以慰勉;高宗和后主病重,都对他倍加信赖,以身后国事相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侯景寇逆,宪东之吴郡,寻丁父忧,哀毁过礼。

②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 , 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临海人。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辅绝不与交,勔不悦,讽权要移公辅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公靖康初,二府多宣和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又附丽以进,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慷慨论事者。”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徽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公辅又谏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执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宁、元丰之政。语触时宰,斥监合州税。绍兴六年,疏言:“议者尚谓安石政事虽不善,学术尚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不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分,定褒贬,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不读《史》《汉》。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帝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三品服。公辅感帝知遇,益罄忠鲠,言:“正心在务学,治国在用人,朝廷之祸在朋党。”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迁尚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辞。公辅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惟不右程颐之学,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陈公辅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