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三校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澄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B、《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C、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D、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B、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C、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较”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至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频新媒体综艺节目整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用新颖的编码内容来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最终引导受众通过节目内容的外在层面去感悟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使节目内容成功“破圈”。

央视频创新性地建构新媒体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含义,将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多元的话语场景中。节目通过加入“国风”元素,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结合,带领受众一起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国潮”再次成为青年审美的主流文化之一。

新媒体首秀《央 young 之夏》将总台的主播们进行分组,展示才艺。首轮展示中,女主持人组成的“ sunny姐妹团”在《潇洒走一回》的演绎中,以素雅的民国旗袍配圆扇的妆造开场演唱,后又变装为青春活力运动风与时尚大气职业造型,生动传达了中国传统服饰永不过时的理念;“冰皮月饼队”将多部国产动画片经典的OST进行大串烧,演绎的《爷童回》一开口就带领观众重返童年时光; 别具一格的“康庄大道会嬴队”在《左手指月》中将中国大鼓、古琴、尺八等乐器与钢琴结合,在古典舞曲的烘托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国风画卷”;“稻倪欢喜队”在内容上精准贴合青年受众的兴趣点,将当下流行的喜剧脱口秀搬上“官媒”'舞台。网感化的战队名与节目表演,以及才艺展示用新潮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将主流精英语态与市场大众语态完美融合; 而年轻化与偶像化的语态表达,既体现了新型媒体综艺节目在积极弘扬国粹人文价值方面作出的努力,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摘编自朱穆兰《“破局”“破圈”“破浪”:新型主流媒体的年轻态创新——以央视频“ young”系列节目为例》)

材料二:

“只有破圈才能出圈,只有出圈才可能融合。”去年12月,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解伟,因短视频出圈成“网红”,让更多的游客、网友了解随州特色。伴随着文化旅游春天的到来,如何让文旅行业聚焦更多的目光,使文旅融合更加紧密?如何传播才是新玩法? 一年后,解伟再次给出了“随州出圈”的答案。

解伟认为:“出圆的前提是破圈,敢于破圈才有可能出圈”,他用四首歌曲概括了文旅破圈的四重路径。

“你是谁? 你在哪? 你咋样? ”解伟从三方面解读了黄梅县的破圈探索。

黄梅是谁?黄梅是“戏乡福地,灵润黄梅”。黄梅在哪? 在七省通衢三省交界和鄂东门户的地方。它是什么样? 它是黄梅戏的源头,它有佛教禅宗祖师的传说,它有岳家孝,还有黄梅挑花,它有龙感湖,有五祖寺,有哀夫稻田,有东山问梅村等等这一系列的景区。解伟说,只有唱好《听闻远方有你》这首歌,才能动身跋涉千里,才能追逐沿途的风景,才能感受你的气息。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这首歌,极具启示意义。解伟介绍,文旅事业也是一样,“往哪走”是方向,“怎么走”是选择,关键是要“不停走”!“只有不停地走才能有不断的风景映入眼帘,才能带来不断的变化,一定不能停下你的脚步。”

第三个要唱好的歌,就是《外面的世界》。“你拥有我,我拥有你”,才能实现破圈。

“我拥有你”, 即“旅游+”,加农业、加产业、加工业、加智慧化、加城管、加乡村振兴等等,从而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农旅融合。

“你拥有我”,即“+旅游”,打造全产业链的景区、景点。解伟举了两个例子。随州黄鹤楼酒业,从粮食的收购、发酵、铸造、出酒、储藏研制等生产流程入手,围绕5A景区的目标来打造全产业链; 随州裕国香菇,从香菇的种植、提取液、筛选、晒干等环节开发体验式的景区,特色旅游项目也带动了区域品牌的发展。

“现在的文化旅游,不再是一个景点、一个自然贪源的单一比拼,而是一整个大生态的比拼。”解伟介绍了第四个重点,那就是要唱好《从我做起》这首歌,里面有一句话叫“我好你好大家好,我善你善人人善”。

大生态由谁构成? 首先由自己构成。文旅行业有句经典的话:“只有居者快乐,才能行者满意”,只有“我好”,才能迎来回头客。解伟引用了中国旅游学院戴斌院长的一句话:“没有一种力量比当地人的笑脸更具有竞争力”,当地人笑得出来,当地人感到幸福,就是旅游文化中的“我好”。通过“我好”,实现了“你好”,彼此的“你我”,才能构建一个生态,最后形成“火家好”。人人共舞,有可能实现全域上的破圈。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解伟表示,要叫响“神韵随州”城市品牌,让八方来客“一见钟情”,演绎湖北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长江云”平台报道)

材料三:

新媒体时代,文旅宣传营销要注重以创意为引领,有趣、有梗且真诚的内容更容易引发关注。近期,山东文旅“我姓东”引,发土味喊凌宣传浪潮、各省市运用谐音梗BGM制作的魔性文旅宣传视频等等引得网友瞩目。网友们纷纷调侃要签订各省“互不嘲笑条约”,从一个侧面直观说明此类视频往往比其他宣传视频更受关注。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唯有创意和品质才能填正获得网友认可,进而转化为出游动力。此外,引发共情与共鸣在宣传营销中也十分型要。共情是文旅产品和项目连接游客的重要因素,共情化传播基于强烈的受众意识和准确的受众接受偏好的传播方式。哈尔滨爆火离不开城市的友好与市民的热情,从人造月亮、热气球、冻梨摆盘到本地人免费接送游客、送热饮热贴、争当志愿者等等,“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讨好型市格”背后是政民一心,真诚待客, 网友对哈尔滨的好感度造耐转化为对哈尔滨的旅游向往和行动。在这场文旅比拼中,各地文旅部门主打“听劝”,抓住热皮,跟上节奏,还面向全网征集推介家乡的视频投稿。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快速行动力,让网友们产生参与感亲近感,线上的宣传共情也转化为线下行动,多地旅游热度迩来不同程度的上涨。

(摘编自赵梦笛 齐骥《“出圈”与“破圈”:地方文旅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创新》)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甲   
守耕说

【明】归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为说。

②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 , 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③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删节)

乙  
守耕记

【明】王宠

夫民属列四,农擅首何,贵务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贵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为农工商贾。虽事各殊,而资生之策而惟知务本。故许平仲曰:“学者治生为先务。”生既治,□寡欲以养心,养心以崇学,崇学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曰:“士君子当以农务为生。”则知士以农务为本,而从事以尚志也。矧士之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 , 家世故族。治畦千亩,倏而西成。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屦追随。徜徉物外,迥隔凡俗。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拏,不撼于中。凡有玩好,举不能夺其志,果哉以隐为高者也!予惟朝用,生以资,欲以寡,心以养,学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学稼云乎?抑士之务本者欤!别号守耕,允称其情,于是乎记。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迟之请:樊迟,孔子的弟子。《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③许平仲:金末元初理学家。④朝用,即陈朝用,字守耕,他是“吴中四才子”唐寅的同郡故族。唐寅为其作《守耕图》,本文是画作后幅的题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