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阶段测试试卷

明治天皇刚登基,第一次接见外国公使时,还保持着传统日本皇室的对外形象。可没过多久,便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这一改变体现了(     )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B、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C、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二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新政权建立后,以“破旧来之陋习”为施政方针之一,把向西方国家学习,放弃旧俗,跟上世界文明潮流作为重要任务。同时,为了修改欧美列强自幕末以来强加给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必须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1871年7月,新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完成了王政复古后最重要的改革,实现了政权的稳定,遂开始着手实施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对旧风俗的改造。断发、易服、改历都是1871年至1873年开始实施的。文明开化是明治初期模仿西方,在社会文化生活上实施改革的风潮,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最直接,效果也最明显。

——摘编自李卓《从生活方式的变革看近代日本的社会转型》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明治新政权模仿西方推动文明开化,包括断发、易服、改历等。(     )

B.1871年7月,明治新政府完成王政复古,实现了政权的稳定。(     )

(2)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风俗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能体现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经济措施。

材料二   在教育内容上,维新派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出发,主张建立有关工商、矿务、农桑、医学、声光化电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学堂。在学制建构上,维新派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想,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曾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还提出了一个包括8年小学、2年中学、4年大学,并对各级学校有着具体培养目标的蓝图。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像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之类的旁系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上,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李璐《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3)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内容的特点。

材料三   1933-1939年,工农业平均价格比率从58%上升到77%,全国农民的净收入从26亿美元增加到44亿美元,失业工人减少近400万,政府公务人员从3380万增加为4560万。工人周工资从16.73美元增长为23.86美元,实际工资增长了20%……新政显示了改革的力量,证明改革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之路,为美国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政式的改革道路。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4)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具体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美国现代化道路开辟的新模式。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