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马车

孟祥菊

①冬日返乡,赶上下雪,通往老家的镇级公路被往来的车辆压成一道道沟辙,很难行走。载满行人的长途大客将我卸在离老家三里远的路口,之后绕路而去。这样的鬼天气,找个拉脚的代步车是件很难的事,好在距家的路并不远,我又体力尚好,便带着一种乡下游的心态缓步前行。

②刚行了不到百米,忽见一辆马车蹒跚而来。近前一看,车把式居然是我的老父亲!“爸,怎么是您?”我笑着问了一句,忙将手中之物扔上马车。“你妈说你上午回来, 我便赶着马车来接。路不好走,来晚了,快上车吧!”父亲说话的同时,忙将车子右座的靠垫抚平抻直,并要我坐到上面去,自己则打着锻炼身体的幌子与老马并行着。我了解父亲的秉性,他定是心疼自己的老马,怕它因负重过多而伤了腿脚。

③我端坐在安适的马车上,感觉远胜过城市里的吉普。忽然,一个疑问脱口而出:“爸,这匹马是您的宠物,娇气得很,记得家里连收秋都舍不得用呢!今几个是怎么啦?”

④“这匹马跟了我十年,腿脚老得出奇,牙齿也嚼不烂谷物了。它也和人一样,需要适当活动,否则就真成老废物啦!”父亲耳背,说话的语声很高,却字字含带温情。

⑤说到这里,父亲忽然话锋一转:“今天是我闺女回家的日子, 这老马再娇气,也得陪我一同接闺女啊!”话音未落,那匹老马听懂人语一般,配合着打了一声响鼻,然后在父亲的陪伴下,蹒跚前行。

⑥望着父亲略带佝偻的脊背和随他缓步穿行的老马,我的眼角潮湿一片。父亲一生珍爱牲口,记得我八岁大时,家里用全部存款从隔壁的老王家换回一匹跛腿的老马,父亲却对它简直爱如珍宝,铡草、拌料、饮水等事必躬亲,不让别人插手。和跛马比起来,父亲对我的爱自然更多一些,田间除草、地头运肥、拉柴磨面,只要外出,他都要将我抱到马车上同行。遇到我身体不适、懒于上学的日子,父亲便会套上心爱的马车,载着我乐颠颠地上下学,让我在全村孩子面前挣足了面子。

⑦父亲性子怯弱,一辈子极少远行。他平生最引以为豪的,是赶着马车送我进城就读的那件事,我考上师范的那年暑期,乡村的交通闭塞,进城的大客车尚未开通,父亲当即做出赶着马车送我上大学的决定。开学当日,父亲穿戴一新,还给家里那匹老掉牙的枣红马披挂一条红绸带,然后在一串鞭炮的鸣响中踏上了进城的路途。一路上,父亲显得格外高兴,反复哼唱《沙家浜》里的几句唱段,跑了调门的粗声大嗓惹得我一个劲儿地捂嘴浅笑。那时的父亲,腰杆挺直,鬓发浓密,是一面为我遮风挡雨的墙!

⑧后续的日子,家里的马又换过几匹,都因用着不顺手被父亲忍痛卖掉。如今的这匹老马,是一户乡邻搬家时留下的,因秉性温和又颇通人性,被父亲留用至今。近两年,这匹马明显见老,父亲既舍不得用它耕作,更含不得卖掉,便把它当作年老后的一个伴儿,陪自己茶余饭后遛弯之用。

⑨“到家喽!老太婆快出来接闺女啊!”刚进村口,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便粗声大嗓地喊了起来,那声势,俨然是在给全村的人报信!我麻利地跳下车板,高兴地与出院迎候的母亲相拥入屋。再看身旁的父亲,早在卸掉车辕后拐进马棚,与他心爱的老伙计温存去了,那怜惜的模样,令我忍俊不禁。

⑩入夜,我在父亲的鼾声中辗转不眠。仔细想来,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第5期)

(1)、文章围绕“父亲的马车”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语:“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 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我觉得文章结尾这句话读来很有蕴味,但是却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

小文: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在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以“父亲的马车”为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 , 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母亲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秘密  
靳雪明

①冬日午后三点,阳光喧腾腾的,整个世间像一个巨大的、刚出锅的白面馒头。

②我推车出院门的时候,对门邻居五岁小男孩洋洋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辆玩具铲车。听到响声,他那双大眼睛的视线落在我身上。我故意不去看他,低着头把车架支好。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大眼睛始终在我身上打转,似乎想要挖掘出什么线索。

③巷子里静悄悄的。这个时间点基本是没人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紧抿着嘴唇,抱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用钢丝紧紧固定在车上。卖了半辈子糖葫芦,怎么着这“刘记糖葫芦”的名声也传播在外。每一颗山楂都经过我精挑细选,圆滚滚、红彤彤,在外面裹一层亮晶晶的糖衣,一入口,酸甜软糯甜到心里。

④洋洋仍旧看着我。虽然我避开他的眼神,但余光和第六感清晰地告诉我这个事实。就像以前平常一样,他会目送我跨上车出发,直到转弯驶出他的视线。

⑤就在我准备跨上车扭动电门的时候,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膜。

⑥“你是哑巴吗?”

⑦我花了半分钟的时间,确定这句话出自洋洋的嘴巴。我不置可否,又一次扭动电门。

⑧“爷爷,你是哑巴吗? 怎么不说话?”

⑨我又一次听见了相同问话。 活了六十多岁,第一次有人说我是个哑巴。

⑩我一脚撑地,一脚踩在踏板上,扭头看着眼前质疑我的小男孩,想用成年人的语气怼回去。 紧接着,老伴拉长脸、恶狠狠地跟我说的话在耳边响起。

⑪“这辈子,不许跟对门他们家任何一个人说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

⑫那是对门这个小男孩洋洋还在襁褓中时,他家的狗狗在我家大门口“惠赐”了一堆耙粑。接下来,这事儿一来二去,几代人参战、破口大骂,结果就是我和老伴都成了洋洋眼里的“哑巴”,再不同他们有任何交流。这是孩子小小的内心里认知不到的旧事了。

⑬我第三次准备扭动电门。

⑭“爷爷,你是哑巴吗? 可我看到你跟别人说话呀。”

⑮看来洋洋今天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我不回答,或许还会有第四问、第五问。我松开电门,索性从电车上下来,支好车,走到离洋洋一米远的地方。我再不说话,就真成了哑巴了。

⑯“你看到我跟别人说话,还这么说?”我的语气不阴不阳。

⑰“那你怎么从来不跟我们说话呢?”洋洋仍旧天真地问。

⑱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个尚未明辨是非的孩子解释大人之间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我调整了一下语气。“这不是你一个小孩该操心的事情。”我尽量语气平缓下来。

⑲洋洋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爷爷,你的糖葫芦看起来真好吃。”他的注意力转移了。“那当然。谁不知道我‘糖葫芦刘’的名声。”我有些得意。

⑳“我能吃一串吗?”“你有钱吗?”

“我没钱。要不我跟妈妈要钱去。”“不行不行不行! 坚决不行!”我一连串地反对。

洋洋眼神里渴盼的火苗渐渐暗淡下去。 我心里一紧,骂了自己一声,从草靶子上取下一串糖葫芦,递到洋洋面前。

“给你,不要钱,但是有个条件。”我说。

“什么条件?”洋洋眼睛里又升腾起希望。

“我给你糖葫芦的事情,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尤其是对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紧绷着脸,严肃地说。

“不说,肯……定不说。”洋洋说肯定两个字的时候,拉长语调,加重了语气。“那好,给你。”

洋洋接过糖葫芦,咬了一颗,吧唧吧唧咀嚼着。脸上是满足的神情。 “太好吃了!”我满意地笑了,转身要走。

“爷爷,你玩玩具吗?我把我玩具给你玩。”洋洋突然把手里的玩具铲车递到我面前。“玩具?”我懵了一下,还真没玩过。 我接过来,在手里摩挲着。

“爷爷,记得,这是咱们的秘密哦!”洋洋神秘兮兮地说。“嗯!秘密!”

“拉钩!谁也不许说出去哦!”洋洋伸出右手小指头,阳光包裹着他整只手,他的手温暖泛着光晕。我也伸出右手小指头,勾住他的小手。

“说话算数,一百年不许变!”洋洋拉着勾摇了摇,伸出大拇指,跟我的大拇指碰了碰头。

我们之间好像有了某种默契。以后我出门的时候,只要巷子里没人,我跟洋洋就会聊一会。我给他糖葫芦吃,他把玩具让我玩。我们很开心。

这个秘密能永远保持下去吗?或者……还需要保守下去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  递

王继怀

①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家乡县城的一所中学念高一。那时候,我们村没有通公路,从学校回趟家,先要坐车到乡里,然后再走30多里山路回家。念高中那段日子,我一般是要等到放寒暑假才回家的。那是11月底,因为我要回家取钱,不得不中途回趟家。那天上午上完四节课,我就往家里赶,车子到乡里时已是下午5点钟了。

②由于没伴,下车后我只好一个人快步往家里赶。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天格外冷。连绵起伏的大山,一座挨一座。我在寂静的深山里走着,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一路上在心里背课文。在荒山野岭中,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就走了二十多里山路。

③因为是冬天,天黑得也格外地快,走着走着,光亮一点一点地收起,天色暗下来了。我在大山里走着,仿佛进入了一个黑绒的布袋里。那时,我身无分文,也没有手电筒,为了赶上回乡里的那趟班车,中午没有吃饭,走了这么远的路,很疲累,也很饿,两条腿又酸又麻,有点走不动了。我有点胆怯,有点着急,山里不时传来猫头鹰诡异的叫声,令我毛骨悚然。突然,一只黄鼠狼从我跟前闪过,吓出我一身冷汗。

④夜深人静雪纷飘。当我走到一个离家里还有六七里路的山坳坳时,看到了不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光,那束灯光给了我力量,我突然想去那户人家讨点东西吃,立刻觉得身上有了热力,腿也有劲了,快步往那户人家走去……

⑤快走到屋前时,我____

⑥走到那户人家门前,门是关着的。站在门前,静了一会儿,深吸了一口气,我敲响了那扇门。

⑦门开了,我的心也跟着怦怦地跳。开门的是一位6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和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站在她身后。

⑧“我可以到您家……喝……碗水吗?”我满脸通红,甚至红到脖子上。

⑨“行啊,元宝,给这位哥哥倒碗水。”老奶奶慈祥的脸上带着微笑说,让她的孙子去给我倒水。

⑩听到喊声的孙子,抬头瞥了我一眼,应声回答道:“好咧!奶奶。”小男孩麻利地给我倒了一碗水来。我接过碗,把水喝了。

⑪“后生,你要去哪里?”老奶奶问,她看出我还不想走。

⑫“我是山羊溪的,在县城读高中,要回家去取生活费。”

⑬“妈,他是不是太饿了,我们给碗饭他吃吧?”中年妇女在老奶奶耳边轻声说道。

⑭“你没呷饭吧,要不到我屋里呷碗饭?”老奶奶立刻领悟到,笑容满面地对我说。

⑮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跟着老奶奶进了茶屋。茶屋里摆设很简陋,这是一户普通的山里人家。山里人的茶屋既是饭厅也是客厅,山里人来了客或一家人吃饭聊天都在这里。老奶奶让我坐在茶屋的火塘边,用铁锹把木炭火扒开,露出红红的炭火。我立刻感觉身子暖和多了。这时,中年妇女从菜橱里端来一碗干红辣椒炒的腊肉,给我盛来满满的一大碗米饭,并一个劲地说读书人挺辛苦,要我多吃点。那天晚上,可能是我太累太饿的缘故,一大碗腊肉和满满的一大碗米饭被我划拉得一干二净。当吃完最后一口饭时,猛然意识到怎么一下就把别人的菜全部吃完了?想到这里,脸“轰”的一下又红了。旁边站着的中年妇女还要去给我盛饭,我实在不好意思,一下子站了起来,连忙道谢。

⑯吃完饭后,好心的主人给我弄来杉木皮火把,要他儿子点燃后送我一程。从那户人家出来,尽管天空还在飘着雪花,寒风冷冽,我身躯疲惫,但心里却异常地温暖,我对那户人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⑰回家后,我将这事告诉了父母。我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做农民的父母没有给我讲太多的大道理,父亲只说要我记住这户人家,要记住别人的恩情。母亲要我像那天那样有勇气,不要被害羞犹豫耽误了自己。

⑱时光流逝,年复一年。后来我和哥哥、妹妹都相继大学毕业离开了那个小山村,都在城里有了工作,安了家,但那顿饭和父母的教诲我却一直牢记在心。

⑲后来我的家乡通了水泥路,我回家不必再经过山里那户人家了,但每年回家陪父母过年,我都要去山里那户人家问候走走,或带点城里的礼物。我也牢记要去帮助别人,在街上,在路边看到乞讨的人,我总要给他们一些零钱,有时也知道有些是职业乞讨,甚至被朋友批判过多次,但我却依然如故。

⑳有一次,在火车站给一位失窃了所有财物的年轻人一百元作为车费,那青年执意留下我的地址,半个月后,给我寄来了一百元钱和一封感谢信。

㉑在给青年的回信中,我把山里的故事告诉了他。写完信,窗外阳光明媚,清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选自《羊城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