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2017年安徽阜阳颖南中学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这种制度定期举行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卷》
材料二: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三: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视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政治篇】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经济篇】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远远超过了前代。中国大量的瓷器、丝织品、茶叶、纸、铁器等输出国外。在非洲的坦噶尼喀不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和瓷器碎片。
【科技篇】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大门前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并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材料三: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同时,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制度),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