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高考仿真模拟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回国后,正值“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约占当时中国所造卫星的1/3。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1999年,7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此时,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任腾飞《孙家栋: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