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福建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高考仿真模拟试卷
材料一: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北方民族戎狄内迁,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强大起来,威胁诸夏,夏民族意识高涨,于是改族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发挥“夷夏之辨”中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维新派考证了“夷夏之辨”的本义,提出诸国平等的观念。梁启超是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于1901年提出:“民族主义者……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确立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
——摘编自耿云志《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等
材料一: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①提督四夷馆 ②京师图书馆 ③京师同文馆 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