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许昌市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材料一: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材料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办工厂。
材料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作担保。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回答:
材料一:列强的炮火将昏睡自大的中国卷入世界,灭顶危机使中华民族开始认“夷”为师。为保祖宗基业,清王朝力图借西方之“长技”求强,求富,用西方科教兢回颓势。然而,黄海大战的硝烟宣告了这仅仅是垂暮者的一厢情愿。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特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三:1898年8月,<万国公报))发表以广学会名义撰写的《速兴新学条例》,提出了多项发展教育的主张。如主张派遣智学,每年由国家从学有所成之士中选100人,资派出洋。如,主张在.每一府所在地和市镇各设学塾、书院,专以西文西学教人。
一一摘编自黄新宪《万国公报>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材料一: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这一过程,终近代百年尚未完结。……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上述变化正是他们按自己的形象改造中国的结果。对中国民族来说,这种变化则是在唯恐灭亡的忧惧之下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两者比重大相悬殊。因此,经济上的新陈代谢是在变了形的社会形态下实现的。从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不是中国社会,而是西方列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材料三: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受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片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来的影响。优点和弱点,两者都反映了三十年新陈代谢的历史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