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白银市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纹铜禁

    ①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宝藏》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故事打动,“云纹铜禁”也因此成了热门话题。

    ②“云纹铜禁”现存于河南博物馆,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禁”,在我国古代,是贵族宴飨宾客或祭祖先所用的案几。后来,周人见证了商人的落败,认为商纣王是因肆意饮酒才使得商朝走向败亡,所以西周的统治者就将盛放酒器的案几称为“禁”。

    ③如今人们看到的云纹铜禁,做工精巧,但它刚出土时的模样却让人十分心疼。1978年,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古墓被冲开,数件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河南省文物部门对这座楚国时期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难以计数的青铜碎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邻居”,而最终让其“复活”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在一堆铜梗乃至铜渣儿面前,王长青研究断痕,小心拼接,耗时四年多,才让其“复活”。

    ④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1米多长的禁身上方攀附着12头龙形怪兽,它们探首吐舌,面向禁身的中心;禁身的下方是12头虎形怪兽,蹲坐在禁下支撑着器件,其庄严神圣之感让人不禁想到“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⑤另外,云纹铜禁令人折服的还有它的制作工艺。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相当特别,采用的是失蜡法。即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形状,再用其他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外范;加热融掉蜂蜡后,再将青铜溶液灌入其中,冷却之后就成了铸件本身。失蜡法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对于美国人来说,失蜡法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崛起的温床,他们难以想象中国在2500年前就能够铸造出这样复杂的器物。

    ⑥因此,学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云纹铜禁;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

(作者:石冰纯。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文章介绍了云纹铜禁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宝藏》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故事打动,云纹铜禁”也因此成了热门话题。

(4)、下面两个句子放在哪个段落合适?请说明理由。

A.正如赵世纲先生所说:“它是楚国黄金时代的器物,是楚国能够称霸中原的一种象征。”

B.河南博物院研究员任常中说:“云纹铜禁的修复,是王老先生一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它越洋过海,到美国晨览,至今没有走位变形,堪称经典之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哈欠声声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兰里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和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呵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种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你一幅困乏欲睡的摸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田岸豆
                                                                                                                       袁晓赫
         井冈山老表把农田的田埂称为“田岸”,在“田岸”上种的豆子称为“田岸豆”。每当早稻秧退黄转青之后,正是种田岸豆的时候。种田岸豆要先育豆秧,育豆秧要选出饱满的种豆,浸泡半工后,豆子便脱去了外衣,露出一个个圆鼓鼓的豆胚。然后,整出一块地,整平整细,将种豆均匀地撒在泥面上,再在豆面上撒一层薄薄的细土,盖上薄膜,周围用泥封住。三天后,豆子发芽把薄膜高高顶起,这时掀开薄膜,让种豆见“日头”。又过三天,豆芽分开两瓣,从中间长出几片肥嫩的绿叶来,就可以移栽到田岸上了。
         记得栽田岸豆时,两人一组,我和老表各挑着用灰搅捏成团的“肥料泥”,提着一筢箕豆秧,到大田后,老表用锄头沿着田岸砸出大小均匀间距适当的小窝,我在每个小窝里放一小撮搅好的“肥料泥”,再放好两株豆苗,然后一手扶豆苗一手从水田中捧稀泥糊到豆根上,泥太硬不行太烂也不行,能和田岸土粘到一块就行。田岸栽豆,不是在所有的田岸上栽豆,那样好是好,但人吃不消,主要挑靠村庄近的田岸栽一些,就是如此,“小数怕大算”,如果把所有田岸豆株加起来,换算一下,整个生产队起码栽有七八亩面积了。豆苗蹿得快,栽下不消十来工,田埂上就“垒”起了一道道浓浓的豆叶墙,“保卫”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垄垄的山田更显得生机勃勃
        从豆子栽下到豆子成熟的几个月中,再施一次肥更好。因为栽下时那点灰肥营养已被吸收得差不多了,许多长出的须根暴露在外,补充肥料,能使豆株结豆时长势更良好。据说,关北(包括小通)田岸种豆,历史悠久,有说是清乾隆年间,有说更早。它的好处是既节省土地又能保证豆株的水分供给,供给的源头就是水田。
        新豆长出来时,不时可拔上几株回家尝尝鲜,那毛豆炒青椒、毛豆炒泥鳅等家常菜,可是城里人想吃都吃不到的菜肴。
        田岸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稻谷收割之时。将田岸豆连根拔起,抖去土,摘去叶,一小把一小把绑牢晾晒。十工半月后,找个“日头”最大的日子,把豆荚搬到晒谷席上曝一天,让豆壳自然裂开,黄澄澄的大豆圆鼓鼓的,可爱极了。还没爆出的再棒打手捏,最后用竹筛筛过一遍,那田岸豆成了一箩箩黄澄澄的黄豆了。(选自《新民晚报》2014年4月19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王紫京

    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摘自《青年参考》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好,我是人工智能

①人类你好,欢迎进入人工智能世界!

②你一定看过电影《变形金刚》吧,主角擎天柱和大黄蜂都是来自赛伯坦星球的钢铁战士,他们是保护人类的超级英雄,维护着宇宙和平。

③你有没有像我一样,希望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这种神通广大的机器人呢?其实形状各异、功能多样的机器人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如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等,它们都用到了一种大名鼎鼎的技术 ____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l)。

④什么是人工智能呢?顾名思义,它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智能,而非自然界产生的。再具体一点,人工智能就是一门让机器像人一样感知和思考的技术。

⑤1956年,七位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开了一次为期2个月的学术会议,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会议后的十多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遭遇了瓶颈,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内存容量有限,因 此人工智能研究陷入了低谷。

⑥1980年至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期。从1987年开始,由于基础物理学、

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不够成熟,人工智能的研究再次陷入低谷。直到1993年,人工智能才迎来了它 的第三个快速发展时期。

⑦2016年和2017年,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 Go)先后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和柯洁, 人工智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国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 工智能发展规划》,把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⑧现在人工智能离我们越来越近,与之相关的产品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机会接  触到人工智能,如能跟你对话、给你讲故事的 “Siri”和“小爱同学”,又如近日大火的Chat GPT 聊天机器人。事实上,Chat GPT走红后,引发了新一轮AI 技术热潮。但除了自娱自乐,不少人试图利用AI牟利,甚至做出违背伦理、触犯法律的事情。如何让AI在不伤害人类的前提下,有利于人类 和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的课题。

(选自《人人都能懂的人工智能》,有删改》)

【材料二】

2018——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观展人数统计表

年份

会展形式

观展人数(人次)

2018

现场展览

约17万

2019

现场展览

约24万

2020

网络会展

突破1.15亿

2021

网络会展

突破3.83亿

2022

网络会展

突破6.38亿

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国际高端合作交流平台。

【材料三】

北京大学招生宣传片全程运用AI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 “新生AI体验地图”,让新生以“AI (人工智能)+HI (人类智慧)”视角全方位了解校园,把  握 AI前沿信息的脉搏;北京所有市属公办高校将全部开设AI 通识课……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 术不断迭代升级,学校教育中的AI 足迹也越来越多,相关的社会讨论也越发热烈。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 革创新。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培养学生轻松使用 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有的教育观。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对于“育人 重镇”高校来说,如何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题、 革新教学样态、优化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