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西城区、通州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陆游与辛弃疾》,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与辛弃疾

余秋雨

    陆游和辛弃疾,提起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立即让人想起宋朝风雨飘摇的军事危难。

    很奇怪,这种危难其实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人都感受到了的,包括朱熹在内,(甲)

    我想,这就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区别了。诗人是专门来感受时代风雨的。他们按捺不下性子来像朱熹他们那样常坐在屋宇的书架前,深思熟虑,而总是急急走到廊外领受骤变的气温,观察可疑的天色。他们敏感,他们细致,他们激动。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衣衫飘飘地消失在荒野间了。人们可以远远地听到他们的声音,不知是呐喊,还是歌吟。

    辛弃疾获知朱熹去世的消息后,又听说有关当局严禁悼念仪式。他立即起身前往,并致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诗人特有的勇敢。如果不是当局严禁,辛弃疾倒是未必亲自前往。

    这样的诗人,面对外族入侵时的心灵冲撞,当然远远超过朝廷战将和广大民众。

    因此,陆游、辛弃疾不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战话语的营造者。

    在中国历史上,慷慨激昂的抗战话语并不缺少,(乙)

    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一遍遍诵读他们的诗句,渐渐得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他们有理由比别的时代更热爱神州大地,也就是热爱唐宋以来展现的臻于充分成熟的赫赫文明,因此,由衷地产生了捍卫的责任,这与古代枭雄死士们的气吞河山,很不一样;

    其次,他们有参与军事、政事的切身经历,在朔北风尘和沙场剑戟中培养起了一种男子汉气质,这与其他文人墨客们的纸上纵情,大不相同;

    第三,他们始终笼罩在屡战屡败的阴云中,巨大的危机感铸就了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这与尚武时代的长风马蹄、纵横九州,又大相径庭;

    第四,他们深受唐宋文化的濡养,又处于一个文学写作特别自由的时代,在表述万里山河与书生情怀之间的诗化关系上,达到了娴熟、自如、醇洌的境界,这又非一般英雄豪杰的铿锵言词所能比拟。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拥有了不管什么时候诵读都会心跳不已的那些诗词。

    我在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前有一个自我约束:千万不能多谈陆游和辛弃疾。原因是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深深迷上他们了。直到今天,他们诗句中有一些东西还会像迷幻药一样让我失去应有的平静。什么东西呢?我前面说了,就是那种要命的男子汉气质。

    那么,就让我们用最克制的方式各引他们的一首作品,只引一首,然后,再说一句他们两个人的生命终结。其实大家是知道的,但我还是舍不得跳过。

    陆游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的作品选了这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极文极武,极壮极悲,极梦极醒,又诉之极度的开阔和潇洒。一上口,浑身痛快。

    陆游去世时,给儿子留下了一份这样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去世时连喊三声“杀敌”,然后气绝。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顶级诗人,是这样走向死亡的。

    陆游期盼的王师和辛弃疾寻杀的敌人,在历史进程中已失去了绝对的意义。但是,这些诗句包含的精神气质却留下来了,直指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美学。

    有的学者说,宋代扼杀了大诗人陆游和辛弃疾,我不同意。陆游是整整活到八十五岁才去世的,辛弃疾没那么长寿,也活了六十七岁。我不知道所谓的“扼杀”是指什么。是让他们做更高的官吗?是让他们写更多的诗吗?在我看来,官不能再高了,诗已经够多了。

    恰恰相反:宋代,造就了陆游和辛弃疾万古流芳的人生美学。

(1)、为帮助读者思考理解文意,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危难也催生了陆游和辛弃疾的抗战话语。

②可为什么陆游和辛弃疾的诗歌能够万古流芳?

③可为什么一到陆游和辛弃疾身上,会加倍地震撼呢?

④可为什么到了陆游、辛弃疾那里,便达到了难于企及的高度?

A、(甲)①  (乙)② B、(甲)③  (乙)④ C、(甲)④  (乙)③ D、(甲)②  (乙)①
(2)、结合上下文,说说选文第四段讲述辛弃疾前往朱熹悼念仪式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中画线句是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对陆游、辛弃疾的作品做出的品评。请你根据文意,结合自己对陆游、辛弃疾这两首作品的感受,解说一下画线句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LED 点亮未来

杨先碧

      1962年,世界上第一支 LED 诞生。LED 诞生之初并不适合日常照明。最早发明的 LED 只能发出红光,随后有了绿光 LED.而要用于日常照明,LED 必须得发出不刺激眼睛的白光。 照明用的白光需要用红光、绿光和蓝光调和而成。

      直到1989年, 日本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发出蓝光 LED.并于1993年发明出了高亮度 蓝光LED.才让 LED 具有了开发成日常照明工具的潜质。

      LED 灯成为电力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又一突破性产品。LED 灯和白炽灯在外观上有些类似。白炽灯靠灯丝发光, 而 LED 灯靠半导体晶片发光。一盏白炽灯只有一根灯丝,而一盏 LED 灯有几十个方块状半导体晶片。当然如今我们家中已很难看到白炽灯的身影了,用的比较多的是紧凑型荧光灯,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节能灯”。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荧光灯这种节能灯,为何还要制造和使用 LED 灯呢?这是因为荧光灯节能效果远不如 LED 灯好, 另外,荧光灯的灯管中充填了低压汞蒸气,会导致汞污染。紧凑型荧光灯破碎,会使人出现头昏、呼吸困难和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废弃后埋到地下,一支紧凑型荧光灯所含的汞就能直接造成180 吨地下水的污染。而 LED 灯所产生的光谱中没有紫外线、红外线,没有热量和辐射,不会产生过多的光污染和热污染,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

      如今,LED 灯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日常照明外,还常用于户外和舞台的装饰性照明,因为它们可以发出多彩光线。另外,由于 LED灯节能,光线柔和,开关速度快,它们也逐渐用于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的显示照明。不仅如此,LED 照明还成为了艺术家们的时尚道具。艺术家将 LED 照明融入多种艺术性设计和时尚元素,使其成为时尚艺术的常用工具。

      由于 LED 灯几乎不发热, 人们甚至把它作为装饰品穿在身上。 不少服装设计师已经在衣服中插入柔性、可控制的 LED 灯,可以根据假日、地点、情绪改变衣服的颜色和花纹,也可 以为了匹配另一个服装或配件而做出适时的改变。同时,LED 灯在服装的功能性方面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位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专门为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设 计了一款带有 LED 灯的马甲,当有汽车靠近时可以不停闪烁,从而更容易被汽车司机看到, 以避免事故发生。

      LED 灯对人们的日常照明具有变革性的影响,同样,LED 照明技术对于航天工程也具有 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宇航员出舱活动、飞船空间停靠和交会对接等航天任务,对空间光源和照明系统提出了迫切要求。由于 LED 具有低能耗、高光效、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好等特点,使 LED光源应用于航天照明独具优势。

      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所说的那样,如果说白炽灯泡点亮了20 世纪,那么,21世纪将闪 耀在 LED 灯之下。

                                                                                                                 (摘自 《大自然探索》2015 年第3期,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文珍

    ①很多人都看过冰心的《小桔灯》。与此相似的,是水果或者瓜类的内部掏空,放进一个蜡烛。点亮后,植物内部的香氛被热暖催逼出来,袅袅上升。透明的、芬芳的,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每一分钟又不断重生。充满香气的火。可以放在手心里的灯。

    ②此外,最拨动人心的大概是水灯。每年盂兰盆节,亚洲多少地方都在放它。给死去的亲人,也给路过的游魂。亮光如萤火顺水而下,那些生离死别的惆怅也便随之远去。纸船遇风浪本易翻,但这样的节日,往往都是无风的晴天,好像真有鬼神暗中护佑一般。自家亲人即便迷路,看不到水灯情状,水底的鱼儿水草也都替他们一一见证,游弋来去,并不惊动。

    ③天上星,地上灯。说人死,也常说灯灭。

    ④灯本有心。灯芯偶尔会被化了的蜡油汪住烧不起来,要人用针挑出再剪一下才能继续。古人恐怕也是长夜漫漫对灯无聊的时间太多,才会编出许多与灯有关的文学作品。

    ⑤日本的《百鬼夜行图》里,鬼也都擎着灯,蹑手蹑脚地走。样子煞是好看。

    ⑥去年十二月,在上海看了一个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背景是墨西哥,里面的亡灵世界也都由灯光统治。原本古今中外所有的鬼都只怕阳光,不怕灯——灯是黑暗王国最友好的使者,没什么攻击性,只是静静地照亮,不大扰人,又如同人的灵魂有生有灭。但那电影最重要的意思,是说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组成了完整的生命。因此,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⑦也就是说,人死了没什么可怕,只要还有活着的亲人记得自己,便长久在另一个世界活着。而每年亡灵节,只要有亲人记得为自己点一盏灯,便可渡过生死桥与家人团聚。

    ⑧看完那动画片的第二天早上,在酒店接到家人的电话,告知我当天凌晨四点,外婆去世了。

    ⑨外婆是在老家的县城去世的。她和我们在深圳住了整整二十年,后来不幸得了阿兹海默症,即俗话说的老年痴呆。最末的六七年,正是一个明白渐渐趋于糊涂的完整演变过程,乃至于渐渐不认识女儿,更遑论儿子孙子、女婿外孙。去年春天神智突然短暂清明,就一直闹着要回县城,回老家,叶落归根。半夜起来上厕所,却找不到路回房间(其实就在厕所对面),跑到客厅里大放悲声:我是毛海娥,我要回家。有时又对妈妈说:怎么一屋子人在喊我回老家?其实客厅除她两人外空空荡荡。闻者无不毛骨悚然。

    ⑩如此大闹数日,妈妈终于只能含泪让照顾她的四姨奶奶陪她回去,自己也一路护送到县城,又给老房添置了无数家当。而外婆几年前,就早早为自己在乡下准备好了寿材。只有在老家才能土葬,原来她是早有预感。

    ⑪我八月的时候还和妈妈回县城看过她一次,那时候她已经不认识任何人了。身边亲友问她我们是谁,外婆闻言非常紧张,又十分羞涩(她本来脾气不好,得病后却常有少女的娇羞),想了很久以后老实说:“不知道,”随即又补充,“但肯定是我心上的人。好亲。”

    ⑫从沪上连夜赶回湖南奔丧,一路忍不住对着飞机舷窗外的黑暗流泪,二十年朝夕相处的往事纷至沓来。泪眼中看见自己模糊变形的倒影,一直觉得手上擎着一盏灯光微弱的灯。

    ⑬今年春节,因是新葬,必须回县城扫墓。初五那日,依照本地风俗,需在坟头烧半人高的纸马十数架。还是十二月送葬的同一队孝子孝孙带着纸马上山,一行人浩浩荡荡。我因为在葬礼上已痛哭过多次,这时也没有眼泪,只是一心一意擎着纸马认真走那隆冬阴天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坟头,众人祭拜如仪,待纸马腾起半天烟火,遂又沉默地鱼贯下山。

    ⑭我故意拖在最后,想等表弟踏灭坟头的余烬再一起下山。这个表弟,就是那个小时候常犯百日咳,害外婆不断下床给他拿止咳糖浆的表弟。外婆是他的亲年年(我们本地土话把奶奶唤作年年,大概和绍兴一带的嬢嬢意思相当)。外婆到了深圳后,才一直和我家一起住。按理说外婆后来和我们在一起时间更久,但似乎还是对从小带大的孙子更亲。虽然后来统统都不认得了。

    ⑮坟头黄土里到处都掺杂着鞭炮碎屑、彩色纸马、白色经幡、塑料童男童女未烧尽的笑脸、惨淡如任何乡下扫墓的尾声。怕引发山火,表弟一边在坟头专心找那些尚有火星的纸马踩踏,一边低声说:年年,你一个人在山上冷清,给你烧点纸,过年也热乎热乎。

    ⑯他并不知道我在等他,更不知道我听见他的话。我当即转过身去泪如雨下。

    ⑰他也记得她。给外婆点灯的人又多了一个。

    ⑱外婆一定可以回家。

(选自《天涯》2018年第5期,有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

话说“雾”和“霾”

    ①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现象增多,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准确地讲,雾和霾从气象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②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品,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

    ③霾与雾、云不一样,与睛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约1-2微米,它是肉眼看不到的飘浮在空中的颗粒物。由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④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会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⑤从污染角度来看,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的微观成分为水,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水汽饱和时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而霾中飘浮的颗粒物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如果雾是在霾的基础上出现,这个雾往往是“脏雾”,也就是以的颗粒物为凝结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雾。

    ⑥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因此容易混同,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目前华北地区多是雾和霾混合出现,夜间以雾为主,白天以霾为主。在雾和霾混合的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又会转化为硫酸盐,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雾的凝结核,这种“二次转化”使雾和霾源源不断地产生。

高品质的阅读,总能让人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启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活力,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正气。现在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归乡,误入时空交错的小径

明前茶

①到了50多岁,他才意识到,到了人生最壮阔丰沛又苍茫无奈的年纪,归乡去寻找少年时代的记忆与安慰,已经成了很多人定时发作的瘾与痛。至少对他的家族来说,确实如此。

②1992年春节,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刚刚领女友见过家人,在厨房里做菜的父亲就压低嗓门对他说:“你请几天假,陪爸回趟浙西,到祖坟上点一炷香,献一束花。”

③父子俩临行前进行了疯狂的采购。父亲兜底动用了私房钱,为亲戚朋友买了大量礼物,再与儿子肩扛手提地带回老家。父亲采购了奶粉、酸梅粉、红糖、圆珠笔、铅笔盒、袜子,甚至还有七八块毛涤面料。父亲依据婶婶嫂子们的高矮胖瘦,裁剪衣料,期待她们隐藏在皱纹深处的笑意——这样一来,她们就能在裁缝那里量体裁衣,在儿子的婚礼上,穿上一件精致时髦的小外套了。

④父亲坚持说,所有的计划都是瞒着母亲进行的,然而,这么多奇怪的物品堆放在家里,母亲会不知情?母亲只是对父亲突发的“思乡病”持纵容态度而已。

⑤1992年,归乡的路并不好走。他记得他们先是坐了火车,又换乘通往乡镇的中巴,最后又坐了民间私自揽客的小巴,才带着大包小包来到父亲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古村落。

⑥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古村里逗留了三天。这三天,怎么形容父子俩的境遇呢?在他眼里,那真是“归者饶有意,迎者颇淡然”的三天。父亲的叔伯婶娘、半百发小、昔日邻居们带着有限的热情聚拢来,来见他们三十多年未见的“陈家老二”,见传说中的“陈家两代大学生”。他们的客套中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热情中带着一丝不知来意的忐忑。有的人以为父亲是为索要祖屋的继承权而归,听到父亲并无此意,显而易见松了口气;有的人又满怀期待,以为父亲有能力将自家辍学赋闲的儿子带去省城,找到体面的工作,见父亲面有难色,立刻变得讪讪;还有的族人当了多年的村干部,拐弯抹角地开口,期待父亲能为村委会拉些赞助。很不好意思,父亲虽是研究院的工程师,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乡亲族人前来领受父亲的礼物时,脸上感念的笑意变得十分稀薄。甚至有个婶子当众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带衣料来:“你们城里人不是早就流行穿现成的衣服了吗?”

⑦他颇为同情地转过头去看父亲,以为乡亲族人的尖刻将在父亲脸上留下尴尬的指印,然而,并没有!那几日,父亲只有一半的灵魂留在现实中,另一半的意念进入了他所不知道的时空交错的小径。父亲已不再是他熟悉的那个循规蹈矩的工程师、那个朴素拘谨的中年人,他与乡亲们一起喝酒、吃肉、诉说往事,因为少年的糗事笑出眼泪。作为陪同的儿子,他不免为父亲的各种失态感到尴尬,他觉得父亲来得不值,但他心里也有个倔强的声音在说:也许父亲觉得值。唯有这三天,他脱去一切束缚成为从桥上倒栽葱下去捉鱼的陈家老二。

⑧父亲回家后没来由地病了一场,又查不出病因,这让母亲急得够呛。他劝母亲不必着急,他说父亲就像一棵久旱的树,忽然又遭遇了一场暴雨,这两天出现的各种不适,只是一时被“淹了根”。

⑨母亲惊讶地瞥了儿子一眼,像在纳闷一个工科生怎么会说出如此文艺的比喻。

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他也成了鬓发斑白的中年人。这两年,少年时生活过的贵州山洼频繁地入梦来。那里,是父母当年长途跋涉去“支援三线建设”、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他出生在那里,吃过那里的大食堂,住过那里的红砖房,在澡堂外面偷窥过烧煤的大锅炉。他磕破了膝盖,经温柔的厂医上过药水,看电影要翻过三道山梁,去一趟县里的新华书店要在拖拉机上颠簸5个小时。18岁之前,他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考回江浙老家去!他的确通过考大学离开了,而且,随着父母调回江苏工作,他也的确三十多年没有回去。

⑪然而,怎么解释他如今经常梦见的那些红砖房、那些腌菜坛、那些结出迷你地雷般种子的晚饭花?时间是多么隐秘的酵母,它将你曾经厌弃的发酵成你最留恋的。

⑫听说当年上过学的子弟中学行将撤停并转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出发了。他在闺女的脸上,看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困惑、讪笑以及些微的不耐烦。他懒得去说教。他确信自己今日的归乡感触,将如一粒坚韧的种子,种在女儿年轻的心中,等待二三十年后的意外苏醒。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在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薛头。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父亲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就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雨雪,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苹果树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⑪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柴烧了。

⑫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问他是否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⑬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我虽然曾期待过它开花,但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⑭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出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⑮时光流转,我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地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竞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着走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